第08版:教师周刊·教学研修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3月11日 星期

我用课题研究替代日常课堂


□宁波市五乡中学 汪焕杰

为什么做课题,做什么样的课题,怎样做课题?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我在做课题研究时,逐渐形成了对这3个问题的回答,并从中提炼出3组关键词:初衷和动力、困境和选择、方法和成效。

一、初衷和动力:为什么做课题?

这要从2006年讲起,那一年是我在高中任教的第二年。

学校将两个班根据水平调整为3个班。起初,学生在学习中充满活力,不同层次的班级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渐渐地,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中等水平的学生进步不大,后30%的学生则迅速退步。

2008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教师培训课程。课堂上互动获取知识的方式让我感触颇深,并意识到根据成绩划分班级的局限性。

9月开学后,在我的建议下,学校改变了划分班级的标准,重新分班。课堂时间从45分钟减少到40分钟,课堂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交际能力,小组学习时间占整节课的三分之二。

纳尔逊·曼德拉说过:“如果你用一个人听得懂的语言与他交流,他会记在脑子里。如果你用他自己的语言与他交流,他会记在心里。”

中国学生受过系统的汉语训练,母语思维根深蒂固,在英语学习中负迁移表现尤为突出。

我在思考:能否利用母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于是,这成了我在研究的一个课题,我将核心问题分成几个子问题,包括学生跨语言交际的目的和语言特点等。

在研究中我惊奇地发现:一味追求全英文教学,抑制学生使用母语,将会阻碍意义理解的实现。

二、困境和选择:做什么样的课题?

我的教学实践分以下几步:第一步,始于观察;第二步,设立基线;第三步,提出假设;第四步,评估研究;第五步,改进研究;第六步,设新方向。

一套研究步骤完成后,抛弃研究过程中的消极因素、细节问题、无用之物,生成新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周期。

学生的对话语言更具动态生成和交互的特点,我从对话任务中涉及的知识来源入手,从知识面、知识掌握的质量、知识处理的方式等维度设计问题进行检测,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跨语言及语境方面,解决课堂话语权不平等的问题,分析影响学生知识习得的因素,让知识流动起来,允许质疑、论证和验证部分知识,最终达成知识的再建构。

经过十几年的实践研究,我努力改革学生知识习得的方式,建构科学的话语行为模式,培养学生成为“敢说、想说、能说”的人才。

让知识习得在话语行为中发生,这条路不好走,但值得走,因为受益最大的是学生,学生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知识习得能力得到明显发展,学习知识的主动性被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

三、方法和成效:怎样做课题?

为不干扰学生,确保研究过程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我采取了“影子教师”的策略,在研究过程中保持中立,努力避免本人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以求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客观性。

但是,“影子教师”的角色并不意味着不与学生互动;相反,我愿意与学生就课堂上的任何问题进行协商,并从与学生的对话中感知学生的个性。

作为一个局外人,我用客观视角描述学生在对话中产生的问题;而作为一个局内人,我沉浸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使用主位视角考察学生。有效地利用内外两种视角,使我对研究的理解更全面和深刻。

在我的课堂笔记中保存着一个反思备忘录,其中的文字会整合到我的研究分析中。

反思总是使我保持着质疑精神,推进着我的行动研究发展,并启发着我的日常课堂教学。

反思使我发现自己的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一、我没有能找出学生对话促进知识习得的本质原因;二、本课题的抽样数据有限,因此并不具有代表性。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