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郑远
“双减”政策落地后的首个寒假,校外学科类培训停止开展,校内寒假作业精简优化,压力少了、时间多了,作业少了、选择多了。这个和以往不一样的寒假,学生们该怎么度过?这个问题在假期前就有了多样的“解”——浙江省教育厅联合省体育局、省妇联、团省委等相关单位共同推出“亲轻寒假·健康成长”中小学生寒假系列实践活动(以下简称“亲轻寒假”系列活动),在创新智育、实践探索、体育锻炼、美学教育、家庭教育、响应冬奥等方面设计了8项活动,涵盖从幼儿园到高中4个学段,面向学生、教师和家长。
本次活动覆盖面广,参与度高,影响力强。截至2月15日,“亲轻寒假”系列活动共收到中小学生“双减”日记1500余篇,红色研学实践作品7849份,冬奥征文12104篇,“寒假随手拍”短视频2.2万件,短视频点赞数超900万……统计结果显示,8项活动累计参加人次已超6万。
做记录员——
记载寒假生活的变化
“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从来没这么仔细地了解过自己的家乡,有些变化连我的爷爷奶奶都感到惊讶,这让我在春节里跟家人更有话聊了。”这个寒假,慈溪实验中学九年级学生童仁恺选择回到家乡鸣鹤古镇,一边回忆儿时的古镇,一边走访当下的古镇,记录下今昔对比,这是他参加“亲轻寒假”系列活动之“我的‘双减’日记”征集的重要素材。
杭州市长寿桥小学三年级学生韩子瑜在“双减”日记里记录了自己为家人精心制作白玉豆腐汤、为家里的年夜饭设计祝福菜单的过程。他说:“豆腐,寓意着新年幸福,也意味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金华市东苑小学学生张子宸和周子恒则将目光聚焦于“亲轻寒假”系列活动之“沿着习爷爷的足迹 寻访美丽浙江”红色研学活动,他俩别出心裁地乘坐金义东轨道交通,寻访“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金华的落地生根。“通过107公里的轨道交通,串联起金义综合保税区、义乌国际商贸城、东阳木雕城、横店影视城等重要经济体。”在他俩看来,这些年来轨道交通喜人的变化折射出浙中城市组团式城市群的形态已见雏形。
值得一提的是,“亲轻寒假”系列活动还发起了“‘双减’好生活 寒假随手拍”系列短视频大赛,让全省各地市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的学生,都能通过制作简便的短视频展示自己的寒假生活。数万件作品让人感受到“浙”里学子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他们对年味和生活的表达与思考。
杭州市人民小学学生刘昕悦就通过弹奏动画电影《天空之城》的同名主题曲,在悠扬动听的钢琴声中表达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嘉兴市斜桥中学学生张锶炎的寒假则是在社区生活中度过的,他的镜头下既有自己动手制作徽章,也有和街坊邻居一起剪纸,其乐融融的氛围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做运动员——
响应冬奥会体育精神
繁重的书写作业被灵活的实践类作业取代,学生们有了更多时间走向户外,积极锻炼身体。很多家长和孩子选择了体育运动来充实假期、强健体魄。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寒假适逢北京冬奥会召开,冬奥元素自然是“亲轻寒假”系列活动中的“重头戏”——“圆梦冰雪 相约冬奥”主题征文、绘画活动就迎来了上万份来自不同学校中小学生的作文、绘画投稿。
“今年寒假,我终于有机会学习滑雪了。第一次进入滑雪场,我就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立于高高的山坡之上,眼前的皑皑白雪绵延到不知名的远方……”对杭州市萧山区回澜小学学生倪柯羽来说,今年冬天必定是难忘的,乘着北京冬奥会的东风,他踏上了梦想中的滑雪之旅,并写下自己的感受《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的学生华予则把自己代入加纳运动员弗林蓬的角色写下文章:“你们可能没听说过加纳吧?它在非洲西部,总面积大约23万平方公里,坐飞机大概需要16小时……”她认为,从“来客”角度看,既可以深入了解冬奥会吃、住、玩、乐等诸多方面的信息,又可以了解地理方面的新知识。
“这项活动十分有意义,平时孩子就喜欢运动,网球、游泳样样不落下,而且孩子与谷爱凌同一天生日,他很喜欢这个偶像。”杭州市文澜实验学校学生尹子奇的妈妈罗女士表示,“借助这个平台,孩子表达了对北京冬奥会的祝福。”
做陪伴员——
家庭和谐是重要一课
这个寒假,学生们拥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父母相处的时间也大幅增加,陪伴家人、承担家务也成为很多学生寒假生活中的“必修课”。
“亲轻寒假”系列活动的“浙里家”寒假亲子创意大赛受到了广大家庭的热烈响应,报名电话全时无休,热到“发烫”,报名通道后台更因人数太多超负荷运作而几经扩容。截至2月10日,大赛共收到全省亲子创意短视频3386份,3000多户家庭参与了此次活动。
绍兴树人小学学生陈骁然的视频展示了用水和矿泉水瓶模拟二级水火箭工作原理的实验——利用压缩空气与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使水火箭升空,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科学在生活之中。陈骁然的妈妈告诉记者:“孩子从小在爸爸的培养下喜欢科技制作,之前就在学校的‘科技之星’评比中做了一个一级水火箭,考虑到亲子元素,这次父子俩一起搭建了二级水火箭。”
海盐县实验小学学生何沐重则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1万多块乐高积木搭建了北京冬奥会的标志性建筑模型。他和爸爸先学习冬奥会各个赛场的知识,再用乐高积木拼砌,整个制作过程耗时半个月,其中最难的是搭建张家口的赛区模型。
绍兴市鲁迅小学学生张上明珠则积极参与家庭生活,和爸爸一起录制了视频《心门》。该短片深入描述了父女之间缺乏沟通导致的后果,凸显与父母谈心的重要性,既充满趣味,又有效促进了家庭成员互动。
陪伴家人,孝敬父母,做家务……这些看似轻松简单、实则心意满满的主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活动中。在与父母沟通、学做家务的过程中,学生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动手能力、规划能力也得到了充分锻炼,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共同录制创意视频能够有效拉近亲子关系,促进和谐家庭氛围的形成。
做助力员——
多元提升育人能力
这是“双减”下的首个寒假,少了校外学科培训,学生们的假期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那么,教师们的寒假生活又过得如何呢?答案是依旧充实。寒假前,省教育厅教研室面向全省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征集“魅力寒假”活动方案设计作品,活动自1月11日启动以来,吸引全省各地各校教师踊跃参加,共收到3801个有效方案。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了19个专家组对方案进行了两轮评审,574个方案入选。
寒假期间,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教科室主任周颖并没有“彻底放松”,工作群里的沟通和交流没有停过,不是在家访中,就是在与骨干教师沟通修改寒假家访优秀案例。这些家访案例将参加“亲轻寒假”系列活动的“家访中的育人故事”寒假家访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与全省各地的案例同台竞技。据悉,截至2月17日,该活动已征集到案例近3000个。
“我校教师对这个活动的参与热情十分高涨,已经投稿了10余个案例。”周颖告诉记者,在今年寒假的家访中,她明显感觉到了变化,首先是家访内容从以往以学科性内容为主开始转向关注学生的心理、习惯等更多元化的内容,其次是家访更多采用在线形式,大大提升了效率。
“是否出现了不同粗细的线条呢?”“我给你们演示下各种图形、图像的构成。”“来,我们一起找一下邻近色。”这是“亲轻寒假”系列活动“五育七彩·快乐网课”寒假公益课堂中人气最高的一门课《玩转电子绘画》,由曾获得省级精品网络同步课程的兰溪市聚仁小学教师范燕平讲授。
在疫情反反复复的背景下,“上网课”早已成为我省中小学生的必备技能,面对庞大的在线用户,优质的课程资源一直处于稀缺状态。省教育技术中心依托“之江汇”教育广场,面向全省中小学师生推出了“五育七彩·快乐网课”寒假公益课堂,同时面向教师征集优质网课。
截至2月20日,“五育七彩·快乐网课”寒假公益课堂参与教师达1298人,初审通过1654门课(课程)。该活动也受到了学生、家长的欢迎,活动总访问量达到473万余人次。
“不少家长都打电话来询问后期这些网课是会下线,还是会一直保持。”活动主办方介绍,课程资源审核通过后会一直在活动专栏页面中,免费提供给全省中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