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寒假参加违规培训,后果很严重!据报道,河南省教育厅近日要求省内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督促每一个学生签订承诺书,拒绝寒假期间参加学科类培训,坚决抵制违规培训,如有违反,自愿计入学生个人管理档案。这一做法,在网上激起众怒。
随后,河南省教育厅积极采纳有关建议,明确承诺书仅用作提醒,由学生自行保存,学校不再收回。
巩固“双减”成果切莫用蛮力
□郑建钢
从“坚决抵制违规培训,如有违反,自愿纳入学生个人管理档案”,到积极采纳有关建议,“对参加培训学生由学校进行提醒教育,不计入学生个人管理档案”,前后不过10来天时间,河南省教育厅这个180度的大转弯,转得有点艰难。
在巩固“双减”成果和疫情防控的双重压力下,教育管理部门出台政策抵制寒假期间的违规培训,无可厚非。但政策的出台不能想当然、用蛮力。教育管理部门祭出“纳入学生个人管理档案”的大招,看似给家长以威慑力,是“釜底抽薪”之举,事实上,这一政策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制造更大的问题。
该政策有无视学生学习需求之嫌,甚至会给学生及家长传达“学习有罪”的错觉。正如有网友质疑的那样,“在寒假培个训,咋就成了人生污点?”违规补课的确应该从严发落,但治理违规补课的板子不该打在学生的身上,在治理违规补课的同时,也绝不能剥夺学生被辅导的合法权利。
随着“双减”的深入,家长因各种原因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考试、升学需求带来的焦虑,最后都落到隐形培训这一“出口”来纾解。在此前提下,“参加违规培训入学生个人管理档案”这样的政策就无异于火上浇油,助长家长们新的群体性焦虑。无论是家长“立法禁止教师给自己子女补课”的奇葩建议,还是举报成风、对补课行为上纲上线等,无一不是这种焦虑的外化。
有效抵制违规培训,除了多措并举加大对违规培训的查处力度,还要正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组织教师开展在线互动交流答疑,为学生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学习提供解疑释惑平台,同时积极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学习资源,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唯其如此,才能不断压缩违规培训的空间。
“双减”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陆玄同
河南省教育厅一纸通知,惹得舆论沸沸扬扬。教育成风化人,制度制定很关键。如何让学生在寒假既不荒废学业,又能杜绝偷偷补课,显然应有更精细的考量。
抵制违规培训,只是手段并非目的。说到底,“双减”不是让人不学习,而是为了轻装上阵,更好地学习。在“双减”之路上,任何流于简单粗暴的政策、措施,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倡导减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是不需要学生努力学习、刻苦奋斗,关键是我们的教育者应寻找适当的教育方法,让孩子们能够充满学习兴趣,享受奋斗的快乐。
违规培训何以屡禁不止,是学生和家长偏爱校外补课吗?事实上,除了教育焦虑和内卷的裹挟外,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师力不从心、疲于应付等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原因。减负而未增效与应试教育现实需求的矛盾,促使不少家长及学生作出迫不得已的选择。
“双减”后教育回归学校,如何科学安排校内教育教学,才是“双减”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也是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最令人担忧的莫过于,减负之后,学生的成绩也被减掉了,而素质还没提上来。
要实现减负增效,教育管理部门应当把心思放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上,放在如何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上,放在怎样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上,放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上。违规培训,尤其是商业资本和学校教师参与的培训班,必须大力查处,其他的不妨抓大放小,只要教育成效达到了,谁还愿意到校外“花钱买罪受”呢?
是时候打破“起跑线”观念了
□李 平
河南省教育厅的做法虽有些荒腔走板,但也透露出教育部门的诸多无奈。为了堵住违规补课的口子,各地教育监管部门出台的政策五花八门,可谓煞费苦心。
长期以来,教育受到了“分数至上”评价体系的影响,假期沦为孩子们的“第三学期”,被家长寄予抢跑的期待。“双减”之后的这个寒假,不少人刹了车,但在抢跑惯性下,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停下来。一些家长给孩子报多个非学科素质教育培训班,给孩子找“私教”进行隐形学科类培训,孩子的负担不但没减下来,反而更累了,“双减”的效果因此大打折扣。
“双减”推进过程中,势必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尤为重要的是,家长要扭转不正确的认知,打破赢在“起跑线”、不补课就会落后的教育观念。教育质量不等同于分数,而应该是素养的全面提升。把孩子们从无止境追逐分数当中解放出来,释放孩子们的天性,在学习的同时兼顾游戏与生活,才是回归教育的正轨。
“双减”后需要家庭教育回归,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家长要“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全民补习的大环境下,一些家长心安理得做“甩手掌柜”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补齐家庭教育这块短板,已成当务之急。家长的观念转变了,育儿能力提升了,“双减”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真正让教育回归常态、让家长回归平常心、让人才培养顺应规律……“双减”政策的落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考验教育部门的智慧,要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策,更需要家长的配合、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以及整个社会人才观的根本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