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 恒
“孩子一天天长大,做父母的发现自己的苦口婆心不再立竿见影。在这个课堂上,我开始学着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共情她的感受。”“课程的收获,远远超出我的预期。周老师朴实的语言,改变了我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和潜意识里的强势心态……”最近,刚参加完心理教师周春飞主持的“家长俱乐部”的家长们感慨道。
作为杭州市第十三中学教育集团的一名心理教师,在与家长们的日常交流中,周春飞感受到了明显的焦虑情绪。“能不能启发家长去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调整育儿方法呢?”周春飞于是将“家长俱乐部”的主题定为“自驱型成长——做有力量的父母”。报名信息在西湖区相关平台一经发布,24个学员名额随即被“秒杀”。
像这样的“家长俱乐部”在西湖区还有不少,且有一个共同点,即聚焦家庭教育中的某一类主题,比如多孩家庭育儿、全职妈妈育儿、幼小衔接。“家长俱乐部”由西湖区学生成长支持中心组织。每学期初,区内各心理学名师会自主申报主题,并在得到中心确认后成为项目主持人。“我们希望针对不同类型的家长进行分类指导,增强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性。‘家长俱乐部’形式更灵活、互动也更充分。”西湖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尹建强表示。
“有研究数据表明,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有90%的原因在家庭,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也有60%的原因在家庭。”在尹建强看来,时下家长不当的育儿观念、心态和方式,是引发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除了开足开齐心理团辅课程、关注特殊学生,也需要看到学生背后的家庭教育环境。
“孩子讲究穿着怎么办?”“如何引导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如何看待孩子学习成绩的起伏变化?”……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一套名为“西湖区家长学堂”的线上微课体系中找到。这些微课按一至九年级进行划分,每个年级内再围绕生理发展、个性发展、学习能力等6个方面分别列出该年龄段学生最容易碰到的一个问题,用8分钟时间讲清楚“家长可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课程会通过钉钉平台,按照年级定期推送给每一位家长。据介绍,接下来微课还将向“两头”延伸,继续开发适用幼儿园和高中阶段家长的内容。
有了家长学堂这样的普及型课程资源,西湖区还给家长准备了更加深入的选择型课程资源。受热捧的除了“家长俱乐部”,还有一项名为“家长沙龙”的活动。每一期沙龙包含5节课,每节课3个小时,分别探讨自我心态、夫妻关系、亲子沟通等5个主题,如同家庭教育的“精神大餐”。
西溪中学心理教师傅之敏有着丰富的“家长沙龙”主持经验,她认为相比于一般讲座,活动能给家长带来沉浸式的体验,效果要深入得多。在活动中,她设计了小组讨论、情境体验、专家点评等多种形式。比如,为了让家长理解“什么是温柔而坚定的批评”,傅之敏会让家长们分别扮演批评者和被批评者,依次尝试不同的批评方式,帮他们从亲身体验中感悟与子女沟通的道理。“不少家长是冲着亲子关系来的,但收获最大的往往是夫妻关系和自我成长方面。沙龙让家长们在育儿中有了更多自我觉察意识,从而积极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傅之敏说。据了解,去年西湖区举办了30期150场次“家长沙龙”,参与家长5000余人。
家校协同的育人机制日趋完善的同时,西湖区还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医教协同上展开探索。去年暑期,西湖区启动了选派区内学校优秀心理辅导站站长前往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开展跟岗实习的活动。三墩小学的金文婧是首批参与跟岗的3名教师之一。两周的时间里,她了解到心理专科诊室的完整工作流程,还参与到病房的心理咨询环节中。“清楚了从专业治疗角度,会如何通过提问了解患者,以及如何评估,又会依据哪些开出药物。这对我们在学校里开展心理辅导很有帮助。”金文婧告诉记者。
此外,西湖区还建立起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和各学校心理辅导站站长的日常联系机制,一方面,有需要的学生有了挂号就医的快速通道;另一方面,学生在院的诊疗情况和返校复学后的情况也会及时被校方和院方获悉,以便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帮扶工作。每到年底,医院的专家还会和站长们坐到一起,先由站长们分享各自碰到的心理辅导个案及处理办法,再由专家进行分析点评,以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业务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