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 澜
1月26日,腊月二十四,南方小年。在外打拼的游子都在倒数回家团聚的日子。
然而就在那天凌晨,杭州市通报新增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此后,滨江、萧山、富阳等地出现多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杭州行程码带上了星号。
突如其来的变数,打乱了在杭工作、求学的外地师生的生活节奏,挡住了他们迫切回乡的匆匆脚步,留杭过年成为更合适的选择。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何让选择留杭的师生度过漫长的春节假期?很快各地各校行动起来,一桌年夜饭、一个新春大礼包、一场欢乐大电影、一叠暖心消费券……倡导就地过年的宣传语一一落地,在他乡过年也有滋有味有惊喜。
家在天津的学生拆开快递,里面是大麻花;家在广西的学生开出了水牛奶;家在甘肃的学生拿到的是牛肉面……春节期间,杭州师范大学、浙大城市学院、西湖大学等学校的900多名外地留杭过年大学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打开包装,除一张贺卡和充满杭州味的西湖藕粉外,还有一道来自学生家乡的代表性美食。这份春节大礼由共青团杭州市委、杭州市学生联合会送出,根据学生籍贯精心设计了29种搭配组合,心意独到。
除夕当日,浙江工业大学“留家庄”里不断掀起高潮。2022年春节共有260名学生留校过年,学校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辞旧迎新·快乐过年”“努力学习·追求卓越”“欢乐时光·展望未来”等系列活动。春节期间,学校青年影院还引进专业院线,在两校区连续播放4场“庆新年”主题电影,增添节日气氛。也是除夕这日,杭州市钱塘区河庄幼儿园山东籍教师廖倩倩则被邀请到了幼儿园党支部副书记沈小丹的家里,品尝了一顿“老底子”的年夜饭。
记者了解到,作为留杭过年人员聚集地,不少高校向学生发放暖心礼包,组织新春悦读会、登山祈福、奋楫笃行等活动,送去家人一般的温暖和关心,让留校生的亲朋好友安心放心。此外,各级政府及企事业单位还面向留在本地的省外员工推出免费流量、影视会员、景区门票半价优惠、“美丽杭州一日游”疗休养活动、错时返岗车票补贴等实打实的福利,留住人的同时,更留住心。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面对日趋严峻的疫情,留杭过年的师生迅速调整心态,勇敢站出来,用实际行动保卫杭州这个第二故乡。疫情发生后,得知杭州各医院都急需志愿者,来自巴基斯坦的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萨布尔向实习单位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提出,参加抗疫志愿服务。在他的感召下,他的同胞、浙中医大国际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马丁也参与进来。在接受培训后,他们迅速走上工作岗位。
在杭州市滨江区滨和社区,来自吉林延边的杭州市奥体实验小学教师袁伟旗需要早上5点集合开展志愿服务,一干就是一整天,听说流调工作也需要志愿者,他再度请缨。杭州市滨江区湖畔幼儿园教师朱朝芳连续两年没回贵州老家过年了,但疫情发生后她第一时间报名当志愿者。“听说我是赶着去做志愿者,司机师傅坚持把打车费退给我。”朱朝芳说,在这样温暖的城市里工作生活,真的很幸福,一定要守护好它。
杭州市萧山区第十高级中学教师陈元江上个学年在湖北利川支教,支教期间热心的他在当地参加了防疫志愿服务。这个春节,他毅然放弃回磐安过年,在杭州抗疫的战场上贡献经验。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第二幼儿园湖南籍00后保健教师刘清,大年三十、初一仍辗转于多个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展现了青年教育人的担当作为。
不仅仅是萨布尔、马丁、袁伟旗、朱朝芳、陈元江、刘清,这个假期,还有许许多多的留杭师生奔波在抗疫一线,风里雨里雪里,他们始终在“浙”里,散发光、热和希望,温暖整座城市。
而在中小学,假期里原本冷冷清清的校园因为留杭师生的出现,变得大不一样了。杭州市行知中学留杭过年的8名学生代表在留杭教职工的带领下,准备了一批红红火火的装饰品,组成了校园春节“氛围组”。贴福字、挂中国结,经过师生们的巧手装扮,刚建好的行知苑化身红色海洋,年味十足。
“很遗憾今年因为疫情不能回家过年,但是身为人民教师,与同样留杭的孩子们一起过年,为社会作一点贡献,我觉得这个假期很有意义。”春节前夕,杭州市澎博小学的8名留杭教师响应号召,参与学校联合彭埠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街道社会工作站开展的“关爱留杭子女·暖心欢度新春”公益冬令营。活动负责人洪菊介绍,面对“双减”政策落地后的首个寒假,冬令营注重培养综合能力,开设了体能训练、趣味编程、非遗传习、艺术鉴赏等课程,深受学生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