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周刊·课堂创新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1月21日 星期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不宜过于浓烈


□朱华贤

“亲其师,信其道”强调的是师生情感之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此语出自《礼记·学记》,大凡做教师的都认同,笔者也是。

有了这句话,许多教师在工作中就十分重视情感立场,听一些模范教师的事迹,他们把学生视为己出,给予的爱甚至超过自己的孩子。类似的情节颇为动人,却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最近,听同行说起这样一件小事:

某农村小学一名五年级男生,上课时很会提建议、挑毛病、说想法,直接、坦率、尖锐;可唯独在科学教师的课堂上,他乖巧得像只小兔,只是竖着耳朵默默地听。

科学教师既不是班主任,也不是学校领导,而是家住同村同组的邻居。两家隔着一座石桥,来往频繁,平时有什么好吃的新鲜蔬果都会送一份过桥去。男生上学放学,还经常搭乘科学教师的汽车。

可见,是师生间的个人情感改变了男生的课堂风格,“亲其师”演绎成无条件的“信其道”。

这个案例给“亲其师,信其道”带上了浓厚的世俗色彩,偏离了我们对这句经典名言的通常理解。

小小年纪怎么懂得这种人情世故呢?我想,应当是在耳濡目染中习得的。

在成人世界里,挑毛病的对象往往是不熟悉的,或者是关系不好的人。而对于亲朋好友,即使发现其言行不恰当,甚至有错,成年人往往会选择沉默,王顾左右而言他,生怕伤了情感。

我们的社会传统注重人情,人的情感就像是一根隐性杠杆,能够撬动外在的态度和立场。

孩子懂得点人情世故未尝不可,但如果精于此道,那将是十分可怕的。

表达,既是学习上的合理需求,也是信心与胆量的锻炼。

处在求知过程中的学生,敢于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挑剔和质疑,这是一种十分可贵而且必要的学习品质。

不管学生说的是正确还是错误,最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地表达出来,接受师生的公开评议与检验,才有可能使很多能力得到提升。

如果学生碍于情面,想说的话闷在肚子里,时间一长,会丧失思考的习惯,变得随大流,不再产生新的观点。

因此,学会表达是思想与心理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

本来,人在不同的场合担任不同的角色,比如在探求知识的场合——课堂,可暂时不需要顾忌情感。情感是情感,知识是知识。

在教师面前,学生就是学生;在父母面前,孩子就是孩子。

但这些在注重人性的成年人那里都是混淆的,他们说话常常不分场合,身份与角色也常常错位,情感、原则、真知掺和在一起。

从小浸泡于这种环境中的学生,渐渐地无法分清公职与私利、组织与个体等概念,更会永久性地不知公义为何物,这将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没错,教师对学生应当有情感,而且师生之情应当真挚。但是,教师到底应当如何表达情感?对自己孩子的情感和对学生的是否应当有所区别?

崇高而伟大的师爱,表现在播撒知识与真理的甘霖。

教师对学生表达爱,不应是张扬放肆,而是应有所克制,尽量润物细无声地渗入;在内容上,更多的应是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方面,而不是婆婆妈妈总是着眼于生活细节(除病弱者外)。

师生的情感是一把双刃剑。一边的刃是“亲其师,信其道”,易于双方沟通,完成教学任务;另一边的刃则是因情深而妨碍独立思考,学生对教师的主张照单全收。

在课堂上,谁能够保证教师没有差错?如果师生间的情感太稠太黏,对一部分情感细腻而又比较乖巧的学生而言是相当不利的。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当教师的父母,不把孩子安排在自己所教的班级里;同样,许多父母是教师的学生也不愿意在父母所任教的班级里学习。

家人还是师生?角色难以及时转换。自己家还是教室?场合无法准确定位。情与理经常会出现尴尬。

谁能否认,孩子的大脑时时会闪现奇异的想象、突兀的灵感、独特的观点?如果学生能够坦然地展示自己,不但表达者本人,而且全体在场者都会被激发出思维的火花,照亮整个课堂。

在师生关系中,情感是重要的,但它只是底色,而不是主体。教师的情感过于浓烈,可能会在教育中喧宾夺主。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真理比情感重要一万倍。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