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有”教师标准,创新载体,构建格局,激励教师全方位成长。
□丽水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 戴和英
致力于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幼教“铁军”队伍,一直是丽水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的不懈追求。由于各园区办园体制的差异,集团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这给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较大压力。面对挑战,集团创新“五共”模式,已初步打造区域一流的幼教队伍。
思想共建,培育德才双馨人才
党建带群团,实现3支队伍共成长。围绕传承百年建党精神,唱响“感怀党恩”主旋律,集团党总支将党员学习内容编制成《学百年党史,悟初心使命》活动集,展示了党员教师勇毅前行的风采;民办园打造“两新”党建品牌,让党旗在民办园飘扬。
党团携手开展“心馨先锋”志愿服务,十六年如一日义务到市儿童福利院助教,开展融合教育,到社区陪伴留守儿童过节等,服务队获评省教育系统“最美志愿服务组织”。活动中,团支部打造出一张闪亮的金名片,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开展“集团之星”评选活动,激励教师养成廉洁从教的良好品格。
文化赋能,厚植教师思想底蕴。幼儿园创设“沁·廉”主题文化墙,通过形象、直观、立体的清廉文化主题展示,让全体教职工知“廉”、懂“廉”、崇“廉”、行“廉”。同时,教师还自编自演清廉宣传片《松与草》。
业务共学,提升专业水平
集团党总支将“双培养”列入重要党建事项,落实党员“绿谷名师”专业培养计划和“一对一帮扶”责任制,开展“一党员一专长”展示活动,选定年轻党员教师为“双培养”对象,由名师党员通过专业技能、教学展示、说课评课,手把手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引导年轻党员教师明晰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集团汇编《“双培养”工作成效集》,讲述22名优秀共产党员百炼成钢的成长经历,激励年轻教师成长。
推进交流学习,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做强园内教师发展共同体,组织教师开展学术论坛等活动,为青年教师提供和创造各种成长机会,从而激发潜能、满足需求、彰显个性,成就教师自主发展最大值。
资源共享,提升教师课程开发力
开发园本资源,丰富课程内容。组织开展日常班本课程观摩、介绍、交流等活动,以骨干教师的优秀班本课程案例引领全体教师共同优化园本课程。组织儿童本位的木玩课程设计,通过区域渗透、游戏浸润、节日融入、评比提高、课题深化等多种载体,促进木玩游戏和园本课程的有效融合。以“四节”活动为载体,构建“欢庆六一,建构梦想”“献礼祖国妈妈”等丰富多彩的木玩主题系列活动。
优化资源,推进课程建设。集团强化课程的顶层设计,赋予园区课程发展自主权,鼓励各园区在遵循课程设计思想的前提下,设计个性化的幼儿园课程计划,编制以幼儿发展为本、极具教育性和可操作的园本化课程实施方案。集团名师深入各园区,带领教师一起对园区课程进行梳理、优化,进一步优化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提升保教质量。
资源共享,强化课程发展。积极探索线上线下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名师优势,打造园区教学共同体,实现课程智慧共享、资源共享、经验共享。充分挖掘、筛选、整合可利用的园内资源、人力资源、社区资源,建立符合幼儿学习需求的课程资源库。创建智慧共享资源库,将与课程相关的课题、论文、小专题发言、活动案例等内容纳入资源库中,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教研共生,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
教研相长,助推教师成长。创新开展“四真教研”模式,将教学与科研进行有机整合,以问题为导向、以课题为平台,聚焦重点,开展问题库建设、六步教研等系列研讨活动。各园区依托“四真教研”不断推进园本课程建设,循环推进系列深度教研活动。
强化课题研究,推进教师发展。集团发挥名师、教研骨干作用,构建跨年段、跨园区“学习集群”,开展教科研理论、基础方法和教育理论学习培训活动。在教学名家、名师和各类专家引领指导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课题研究。通过教师展示台等多种平台,晒出优秀教科研成果,将教师的优秀教科研经验落实到教育实践中,辐射到集团外。
家园共育,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丰富家园活动,创新建立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有效平台,形成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联动模式,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开展多形式的家园共育活动,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家长助教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家教沙龙、读书会等早教服务活动,提高家长科学育儿能力。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通过多种线上途径促进家校交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建立平等、合作、和谐的家校关系。创办家长学校,通过分年龄段授课、聘请家教专家、组建集团家庭教育讲师团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育儿知识培训与咨询。
开展亲子活动,实现幼儿园与家庭共赢。教师精心准备,组织开展亲子联欢会、运动会、班级活动等,向家长提供互相学习、交流、教育的机会。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解读幼儿园育儿计划,让家长了解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并请家长对育儿计划提出意见和建议。开展亲子阅读节,组织开展“好书漂流”等活动,以此鼓励幼儿多读书,感受阅读的乐趣。
推进家园共育研究,创办学前家教服务站,制定学前家教服务站培训目标及相关制度,精选优秀早教工作人员,开展早教研究,优化课程内容,定期开展早教服务,扩大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