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成果,如何巩固扩大?
●“共富”路上,教育还能有哪些作为?
●普及家庭教育、提高教师待遇、破解“学区房热”……教育生态无小事!
□本报记者 汪 恒 刘丹丹
连日来,在杭州召开的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浙江省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今年,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聚焦教育领域,表达关切、提出建议。“双减”“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教育公平”等成为高频热词。省两会期间,本报记者连线代表、委员,倾听他们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改善教育民生的观点建议——
守护“双减”果实 还需多管齐下
“‘双减’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目前的成果来之不易,怎样把‘双减’成果巩固并坚持下去?”这是省人大代表、金华市金东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金东区实验小学校长方青一直在关注的问题。在她看来,接下去要实现3个“回归”:“教育目的回归,要告诉孩子,人生的路有千万条,人才成长也是多途径的;教学方式回归,教师要弯下身子,真正平等地与学生对话,教学相长;教师职能也要回归,营造好的环境让教师安心教书、精心教书。”
在省人大代表、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育斐看来,从强力纠偏到全面重归正轨,今年“双减”将进入推动落地的关键期。她建议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制度改革作为总抓手,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处理好不同层级的政府及其各部门之间,政府与学校、校外培训机构、课后服务市场之间,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等不同教育利益主体教育权力与利益的合理调适与博弈。例如,在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方面,徐育斐就认为,可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双向流动机制,尽快出台与“双减”匹配的生均公用经费政策,以解决“双减”背景下学校的经费负担。此外,还要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专业知识培训与考核,并实行区域内学校作业的第三方监测和公告制度。
“推动教师流动的有序开放,深化‘县管校聘’和教育共同体内教师的流动管理。开发校本作业,发挥师范类院校的课程研发优势,积极开发‘五育’课程。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丰富学生节假日学习和生活……”省政协委员、绍兴市建功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汤晓幸从多个方面对巩固扩大“双减”成果,重塑教育生态提出建议。
“双减”工作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引起关注?省人大代表、杭州锦绣育才教育集团小学部总校长丁杭缨对更好地发挥各类青少年宫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双减’之后,青少年宫是学生们周末的好去处,它能补充和丰富学校教育。建议继续丰富青少年宫的课程门类,探索推行‘流动少年宫’,作为对学校‘X’课程的补充。”丁杭缨还认为,为克服地理上的不便,可以探索架构“数字少年宫”,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
省政协委员、宁波市鄞州中学视导室主任章玲为缓解“双减”背景下教师压力提出建议。她提到,可以给予学校部分资金聘请校外音体美等各方面人才,既满足学生课后服务特长和兴趣的发展需求,又减轻教师课业负担,有更多的时间研究教学。省政协委员、平阳中学语文教师万晓萍从事基层一线教学工作已有30多年,她比较关注“双减”政策在落地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她在提案中建议,通过构建多元共育机制,解决农村校外资源不足的短板,助推“双减”落实,打造基础教育新生态。
省人大代表、德清县人民医院眼科主任杨文忠则觉察到了“双减”背景下体育培训行业的兴起。“学生参加校外体育锻炼对预防近视、增强体质有好处,但目前这一行业存在着从业人员资质和收费标准等方面的监管空白。”杨文忠建议加快推进规范化进程。
助力共同富裕 “一个都不能少”
“在省市重点中学夹击之下,县中曾经的优质生源和优秀教师流失,导致教学质量和升学率持续下降。县中原有的良好口碑、品牌形象逐渐瓦解,进而形成了县域教育生态危机。”“县中坍塌”现象让电话另一头的省人大代表、龙游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蓝雪敏格外关注。她希望,能在省级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以加大对县中校长、全体教师的业务培训力度,启动高校、优质高中对县中帮扶工程,以名校名师团队入驻县中等形式开展托管帮扶,深化‘山海协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省人大代表、东阳中学校长杜新阳这几年持续在关注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困境。此次,他提出了一份关于提升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的议案。杜新阳认为,要策略性地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设计有条件获得的激励机制,对特别艰苦的岗位设置高待遇,落实师范生相关待遇,完善职称评聘机制,保证城乡“相同职称”拥有“相同素质”。
“乡村振兴,需要职业教育来‘壮骨活血’。”年年为职业教育发声,省政协委员、省中华职业教育社副主任潘云峰今年的提案多了新思考。近年来,浙江大力实施“两进两回”行动,吸引不少青年人才返乡。但潘云峰发现,由于技能不匹配、能力不适应,最终留下来的人才并不多。
“职业教育要突出社会导向,强调技能应用。”潘云峰表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复合型乡土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他建议,加强政校行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发挥多元育人优势,培养互联网营销员、农业技术研究员等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农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增强高技能人才有效供给能力,成为当前浙江制造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省政协委员、嘉兴技师学院培训就业处主任吴燕萍说,今年她带来的提案是《助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锻造高技能人才“金名片”》。在提案中,她提出了几条建设性的建议,包括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完善高技能人才认定体系,以职业竞赛促领军人才培养和选拔等。
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也引发了代表、委员们的关注。省政协委员、台州市教师教育院院长徐美珍建议,加大户籍改革力度,增加公办学校随迁子女学位供给,拓宽随迁子女入学渠道。同时,要改善民办随迁子女学校办学条件、加强标准化建设,完善随迁子女学校招生政策,加强随迁子女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推动高质量发展 呼唤社会合力
今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省政协委员叶宏在调查中发现,有近30%的家长对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比较困惑。因此,他有了希望普及“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建议。叶宏的建议和省政协委员、长兴县太湖高级中学校长王强不谋而合,他也带来了相关提案,并表示,希望家长能有“花匠”心态,让孩子开出不同的“花”,而不是当“木匠”,让孩子成为千篇一律的“产品”。
“学区房热”是近年来最让家长群体焦虑的民生话题之一。“‘学区房热’的背后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优质师资集中在少数几所学校,造成了所谓的‘名校’。‘名校’又催生了所谓的‘优质学区’。”蓝雪敏说。她因此提出了推行“大学区房”、促进教育公平的建议,探索多校划片、分配名额、摇号等方法,同时推动教师轮岗成为常态,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省人大代表、任教于象山中学的省特级教师金依平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金依平了解到,目前小学阶段的思政课(即道德与法治课)普遍缺少专业的专任教师,多由班主任或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此外,目前高中思政课教师的配备比例因选考政治学科的学生大幅增加也显得紧张。“要尽可能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金依平表示。她建议,规范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配备制度,重视小学思政课专业的专任教师、专职教研员队伍建设,开足开好小学思政课。同时,落实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相关激励机制,教师职称实行单列评审,并且评审比例不低于教师平均水平。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的政策也要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执行。
今年的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补齐学前教育短板。多名代表、委员也聚焦于此提出建议。“全省幼儿园教师中非在编教师占到了总量的63%,已经成为省内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主体力量。然而,非在编教师的总体收入明显偏低。”杜新阳表示。他建议,继续加大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健全公办幼儿园成本分担机制,同时把非在编教师工资收入保障情况纳入相关评估指标体系。
省政协委员、杭州市胜利幼儿园名师工作室带头人颜瑶卿认为,幼儿园教师编制数量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省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向我省17所院校即将毕业的2207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放问卷,她发现,对于学历较高的学生而言,编制是他们选择从事幼师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颜瑶卿提出,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增加幼儿园教师编制,加大财政投入,提升非编教师待遇。
如何通过完善机制,让教师队伍更有活力?方青提出了关于制定“特级班主任”评审机制的建议。在她看来,要鼓励更多教师愿意投身班主任工作,增强他们当班主任的认同感、成就感和自豪感。方青建议,可以考虑在教师资格里开设“班主任资格认定”专项,建立健全“特级班主任”评选制度,并落实相关待遇,让班主任教研活动制度化、常态化。丁杭缨希望,减轻对学校和教师的各类重复、与教学无关的考评,为教师们卸下“指尖上”的负担,给他们留出更多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的时间。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国防军事教育在落实上并不充分。”省政协委员、杭州第二中学校长蔡小雄说。为此,他建议由教育部门牵头出版相关课程教材,创新国防教育模式,比如可以与学生的兴趣社团相结合,开展一学年不少于4课时的国防教育课程,并纳入期末考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