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教师周刊·论文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1年12月31日 星期

“1+6+X”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微探


□衢州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郑江林

当前,企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关注越来越多地体现在职业素养上。这要求职业素养培育与专业技能教学相互适应。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企业认为中职学生缺乏对企业文化的了解,也缺乏与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养。这说明在学生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的过程中,中职学校未能建立起与专业教学融为一体的职业素养培育体系。此外,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教学内容不能有效对接科技发展新趋势、生产服务一线岗位和就业市场需求,导致学生不能满足产业、企业的职业岗位综合能力水平需求。在评价机制上,当前中职教育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标准仍相对单一,以致评价结果含金量不高,学生得不到企业、行业的认可。据此,本文提出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校内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校本实践

复合型人才是指一专多能的,具有多本职业等级证书、具有多种跨岗能力和多种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故该类人才的育人模式可以称之为以“1+6+X”(“1”是指“一维”通用技能,“6”是指“六核”素养技能,“X”是指“X项”职业技能)为抓手,构建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双培育”的路径。

1.重构技能培养标准,勾勒“1+6+X”技能图谱

学校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维”通用技能的理念,具体包含应用写作、口语交流、思维与行事方法、体育健身及艺术审美等通识技能。其次,学校提出了中职学生“六核”素养技能,即道德素养、规范素养、礼仪素养、安全素养、劳动素养和能力素养。这6项技能既是学生的核心技能,又是其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此外,学校还立足学生跨界发展需求,探究“X项”职业技能内涵。“X项”职业技能的基点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以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例,学校指向普通机床操作与加工、数控机床操作与加工等核心目标岗位(群),以及数控机床维护与管理、产品检测、数控机床销售与服务等拓展岗位(群),将“1+X”证书培训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的“新技能标准”。实现“1+X”证书培训与专业教学过程相融合。

2.瞄准学生双重身份,设计“1+6+X”技能卡

依据产教融合机制,学校加强了企业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并通过引进企业生产项目元素,形成真实的教学项目。学校还根据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设计出了学生技能卡和员工技能卡。学生技能卡是根据各工种(如钳工、车工、数控车、数控铣等)的“1+X”职业技能标准,结合企业岗位实践要求,提炼出各个工种教学项目的技能过关点,融入职业素养后设计出的;员工技能卡是以员工掌握本岗位的最基本技能为主线,整合通用技能、素养技能和职业技能各元素后设计出的。其中,通用技能包括报表记录、现场管理等;素养技能包括职业道德、职业安全等;职业技能包括安全文明生产、工量具正确使用等。

3.践行“三师三共”模式,优化“三段式”学徒制

对标“1+6+X”技能卡,学校创新了学徒体验期—学徒期—准员工期“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并精心设计了“2112”学徒进阶体系。其中,第一个“2”指学生在高一两个学期进行为期一周的体验课;第一个“1”指学生在第3学期以准学徒的身份进企拜师学技,通过考核后由准学徒晋级为学徒;第二个“1”指第4学期师傅进班授课,学徒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并通过二次考核后,进入准员工期,即顶岗实习期;最后一个“2”指学生高三两个学期在现代学徒制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与此同时,学校还打造了导师工作室平台,探究“三师三共”合作机制。“三师三共”即由专业教师、企业师傅和学生小老师组成“三师”队伍,实施共管理、共教学、共考核。学校教师着重进行理论指导和综合技能演示;企业师傅则侧重专项岗位技能的指导;学生小老师以“助教”身份对其他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

4.创新技能评价机制,推进“五步”技能卡考核

学校创新技能卡攻关教学模式,旨在引领学生综合能力进阶,推进“五步”技能卡考核,按照过关考核、全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三师”共评、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5个层次,促进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质量培养。以数控专业为例,数控车工(中级工)的人才培养评价标准采用百分制,即岗位评价分为100分,其中素养技能和通用技能共20分,具体评价学员在职场上职业素养、道德修养和通用能力;职业技能为80分,其评价标准依据该岗位的技能点,如把数控技术应用分解成16个技能点,则每个技能点为5分。考核分优秀、合格、不合格,当学生在攻关考核获得全部技能卡后,给予金银铜牌的表彰。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成效

1.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凸显

通过“1+6+X”技能卡的设计、应用与实施,践行中职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融通培育的校本探究,近3年,本校学生在文明风采、创业创新、技能大赛等各级比赛中获奖200多人次。通过开展现代学徒制,学生对企业文化认同增强,近两年学生在本地顶岗实习率超过85%。学校为地方区域输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地方产业能力得到提升。

2.师资队伍水平提升,专业社会服务力凸显

通过成立导师工作室,开展下企业锻炼等路径,本校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服务企业的能力得到有力提升。近年来,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生产项目,投身企业技术改革,开展技术服务,申报专利8项,为企业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同时,学校的兼职教师能力不断提升,校企联合加强企业师傅的培养和考核,进一步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培养成本。

3.教育科研效益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凸显

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撰写教研论文和开发校本教材。相关论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职教论坛》上,两项教科研成果获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优秀教科研成果评选二等奖。现代学徒制典型案例“‘技能卡’成为学生的通关法宝”获省职业教育改革典型案例。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浙江科力公司也被列入浙江省首批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