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聿云暮,日月其除。奋进的2021年转眼已是最后一天。回望过去这一年,浙江教育承“红色根脉”而来,守初心担使命;向“大美未来”而去,谋智治奔共富,在极不平凡的年岁里留下了可圈可点的教育印记,在意气风发的新征程上书写了缤纷绚烂的教育担当——
补足“红色精神”之钙
建党百年
这几天,浙江工商大学博士生宣讲团的成员们格外忙碌。他们进社区、进园区、进企业,用身边的故事、年轻的语言“讲准讲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百年党史、党的新论断新思想新要求“落地生根”。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浙江教育系统突出“红船味”“浙江味”“教育味”“新时代味”,通过搭建学习平台、丰富学习载体、创新学习形式,力求学深悟透、践行实事。
省教育厅党委率先示范,成立教育系统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实行每周例会、挂图作战等7项专班运行机制。厅机关每周开展两次集中自学,班子成员带头学。同时,省教育厅领导赶赴各联系高校定期讲党课、巡听旁听高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并派出3个巡回指导组进驻省属高校。创新构建党史学习教育智治系统,确保各地各校理论学习、党史培训、专题宣讲、“三为”服务成效“实时可见”,实现党史学习教育全流程管理。
各地各校在省教育厅的整体部署下,广泛深挖红色资源鲜活“教材”。在嘉兴南湖,一堂网络思政课吸引全省百万名师生观看,当天观看人次累计超300万。在义乌,大中小学生来到陈望道故居,“真理的味道有点甜”成了学生们时下最流行的话语。“最受师生喜爱的书记”评选、第四届“卡尔·马克思杯”浙江省大学生理论知识竞赛等活动更是在师生中掀起了一波波学习热潮。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党史学习教育更成为党建引领事业的有力抓手。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我省首次开展大规模“跨省借考”,为400多名因隔离滞留考生从外省和浙江省内调卷;在山区26县,围绕发展理念、产业振兴、人才培养等,全省高校冲在推进共同富裕一线;“双减”软着陆,课后服务质量、作业管理水平、课堂教学效率“三提高”,孩子们体育锻炼和睡眠时间更充足了。
全省教育系统聚焦师生关心事、群众身边事、基层困难事,开展“三为”专题实践服务活动,完成省级民生实事项目。缓解入园难、入好学难问题,全省目前完成新(改、扩)建农村普惠性幼儿园108所,新增学位3.5万个,新(改、扩)建中小学116所,新增学位15万个;聚焦解决全省青少年近视率高问题,完成中小学灯光改造的教室数量达3.8万间;着力推进智治赋能,建设高考、成考、研考等8大类教育考试报名通办平台。推动全省各地教育局局长和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开展“领衔破难”行动,全省高校中层及以上领导干部领衔为群众、企业、基层解难题7000余项。
共同富裕
打造“浙里优学”金名片
□本报记者 邹红宇
在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的六年级教室里,教师严洲正在上“只有一个地球”这堂课。除了眼前的学生,严洲还要和四明山镇中心小学、松阳县古市小学的学生隔屏互动。
今年3月,在原本“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的基础上,这两所薄弱农村学校分别与东风小学教育集团结成协作型教育共同体,也因此搭上了长足发展的“顺风车”。这种握指成拳、立体融通的合作范式,是全省深入谋划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背景下,打造“浙里优学”金名片、推进我省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年,全省新增教共体结对学校(校区)1632家,结对学校(校区)总数达3685家,覆盖全省所有乡村学校和60%镇区学校,有效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今年新增结对学校间总计开展同步课堂1.8万节次、网络研修8300多次、线下教研2600多次,完成教师交流1700多人。12月,全省评出城乡教育共同体区域典型案例15个、学校典型案例59个。
山区26县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点、难点,也是突破点。为此,全省着力推动山区26县补齐短板弱项,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今年,全省帮助定向培养师范生473人,新设“正高级教师特设岗位”并选聘50名优秀教师扎根山区育人,选派第四轮“希望之光”专家团50名教师进驻山区县支教。
同时我省完善乡村人才非学历教育体系建设,重点对农业技术人员、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农村实用人才等开展常态化培训。加强中高职学校和乡镇成校建设,发展农村新成长劳动力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培养了一批真正“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
全省多所高等院校与地方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或产教融合基地,为山区县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今年,全省共派出省属高校的法人科技特派员21家、团队科技特派员83个和个人科技特派员187人,合计资助经费达3066.9万元。
接下来,我省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开放,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走在前列,构建提升“共富”话语体系,迭代升级教育愿景目标、改革举措和政策工具。
评价改革
破冰前行激活“一池春水”
□本报记者 汪 恒
不仅关心学生品德发展、学业水平,也关心身心健康和学业生活幸福的“四维评价”温州实践;将教师录用权、岗位设置权等“五权”成功下放的绍兴经验;构建教育生态指数,指向全面育人的教育质量监测“浙江模式”……这些各有特色的案例是浙江一路探索教育评价改革的写照。
今年,浙江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的指引下,进一步加快教育评价改革工作的落地落实步伐,打响破除“五唯”顽疾的关键之战。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制定省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纳入省委常委会2021年工作要点。“十四五”教育规划谋划“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专栏”。各地各校加大《总体方案》学习宣传力度,认真组织开展“十不得、一严禁”负面清单事项对照自查,共排摸文件51959个,梳理出273项违背教育评价改革精神条款,逐一落实整改。
省教育厅联合21家省直部门,研究制定贯彻落实《总体方案》16项负面清单、78项任务清单事项的具体举措、完成时间、预期成效,各市迅速启动参照制定落地措施和办法。教育评价改革精神和要求已经陆续纳入到教育文件制发、业绩考核、教育现代化评估、教育生态监测、现代化学校创建等关键工作之中。
11月25日,省委深改委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浙江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数字赋能,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今年,我省还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浙江省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关于改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 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从而基本构建了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1+N”政策体系。
“双减”落地
学生开心家长放心
□本报记者 江 晨
放学铃声响起,绍兴市柯桥区的课后服务拓展课开展起来,课程涉及戏曲、音乐、舞蹈等多方面;将“书包减重”作为“双减”十大揭榜挂帅项目之一后,温州市鹿城区保持着学生上学、放学时抽样调查书包重量的习惯;每到周末,在桐庐县的街道上,总能看到一支校外培训机构监管队伍正在对学科类培训机构进行排查……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生的作业负担减轻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门庭冷落,中小学校园里多了欢声笑语。放眼全省,各市区县、各教育主体都在切实感受“双减”带来的变化。教育部调研组曾表示,浙江在落实“双减”工作方面彰显人民情怀,具有斗争精神,强化法治思维,讲究工作策略,展现了水平和风采。
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上,41142家校外培训机构都得到了排查统计。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浙江完成了全省8107家线下义务教育阶段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实现100%压减的任务,迈出了规范校外培训市场的第一步。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数据,截至目前,全省共有非寄宿制义务教育学校4452所,已开展课后服务学校4452所,课后服务覆盖率达100%;全省共有437.75万名学生参加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为89.85%;全省共有31.6万名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参与率为94.19%;学生对校内提质减负满意率为98.14%,家长对校内提质减负满意率为98.29%。
今年9月,省教育厅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管理指导意见,全面加强对作业来源、设计、布置、批改、反馈、讲评、辅导等各环节的统筹管理;在教学管理上,设立“改进学校教学管理”试点项目,并于11月上旬发布《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管理指南》及配套解读,为义务教育学校改进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供工作纲要。
数字化改革
打响“学在浙江”品牌
□本报记者 舒玲玲
查询考试成绩,浏览在线课程,查询校外培训机构资质,办理教育缴费……进入“浙里办”App数字社会专区,点击“学在浙江”全民数字学习平台,十大场景依次呈现,20余个部门共157项教育公共服务数字化应用优化升级。
今年2月18日,省委高规格召开数字化改革大会,全面部署数字化改革工作。省教育厅第一时间成立数字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浙江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工作方案》及2021年工作要点,遵循“136X”工作路径,建设“教育魔方”工程,提出全力打造“教育大脑+智慧学校”的未来教育图景。
加强顶层设计,搭建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我省通过教育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教育行业云网端一体化系统、教育大数据仓系统、全民数字学习平台、教育智治一张图系统、教育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等6个重点项目,持续推进“教育魔方”工程,着力打造“学在浙江”品牌,纵深推进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
聚焦重大需求,打造跨部门多业务协同的场景应用。建成全民数字学习、浙里校园安全、浙里校外培训、浙里教育考试等一系列数字化应用;积极推进教育专题库建设,新增机构、荣誉、统计等70个教育开放数据集;浙里教育考试应用累计服务超千万人次;持续深化公民上学“一件事”智能速办;分批推动数字社会教育重点场景落地70个未来社区、未来乡村,重点支持山区26县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结对学校(校区)达3685家,累计开展“互联网+义务教育”同步课堂12.6万节次、远程专递课堂1.5万节次、名师网络课堂1万节次、教师网络研修5.9万次、教师线下研修5000次;之江汇教育广场迭代至2.0版本,日均访问量增长至300万人次……
优化推进机制,凝聚积极作为主动变革的创新力量。省教育厅创新设计应用场景路演和工作推进例会制度,积极推动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双向发力。“我们遴选出首批49个地区、16所高校参与数字化改革创新试点项目,涉及资源规划、智能教室、全民学习等31个场景。”省教育技术中心信息技术部副主任章骏杰介绍。
“过去一年,全省教育系统累计办理入学入园报名180万人次、考试优待1.5万人次、学生资助240万人次、学历成绩证明4万余份。”章骏杰告诉记者,接下来,我省将继续深化教育行业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以数字化改革撬动教育领域各方面改革,完善适应数字时代的全民学习体系,进一步丰富教育治理多跨应用场景,打响“学在浙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