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职业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10月29日 星期

协作育才,为共同富裕夯基垒土
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探索东西部协作育人新模式

□本报记者 邵焕荣

自9月初随60名同学一起从四川省平昌县职业中学来到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永康五金技师学院)就读到现在,王鑫已经基本适应了在新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他告诉记者,与之前相比,新学校的硬件设备更加齐全,实习、实训的机会也多了不少,“今后三年,我会在这里努力学习本领,提高技能,希望未来能报效家乡和社会”。

王鑫是永康职技校“东迁西归”项目的首批联合培养生。今年以来,为推动共同富裕,扩大与中西部地区的合作规模,永康职技校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积极推进“东迁西归”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系统建设,致力于探索技能人才东西部协作培养新路径。在永康市教育局统筹指导下,截至目前,该校已与平昌职高、贵州毕节同心农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8所中西部职业院校达成合作,并采用“0+3”“1.5+1.5”等模式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招生600人。

“推进‘东迁西归’,联合打造省际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既是中西部劳动力高质量转移就业的需要,也是永康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此举有利于促进东西部均衡发展,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学校校长王钟宝介绍,从2007年开始,永康职技校就长期致力于推进东西部职业教育协作发展,并在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为我校当前实施‘东迁西归’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合作,“订单式”培养

根据实践情况撰写总结报告,制订个人补短提升方案并付诸实施……前不久,来自云南德宏的2018级联合培养生刘富涛刚刚完成了在永康某企业的工学交替实践。他告诉记者,在该企业工作、学习的近两个月时间里,他一共轮岗了4次,并最终选择从事汽车发动机的汽缸盖制造工作,“工学交替是一个自我认知与提升的过程,每次结束后我都有种‘升级’的感觉”。

“中西部学生来永康读职校,就是为了学一门扎实的技术,实现高质量就业。”学校副校长夏其明告诉记者,近年来,永康职技校全面打造“双元共育、三场共训、四能共生”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校企双元育人,创设“技术难题攻关场”“新品研制试验场”“技能人才训练场”三大功能场等形式,着力培养“四能(能操作、能设计、能创新、能协作)型”五金高素质技能人才。

“市场和企业需要什么技能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技能人才。”为此,今年7月,永康职技校专门召开了职业教育东西协作人才培养研讨会,邀请当地的电动工具、门业、模具等行业协会的代表参加,收集他们对“东迁西归”项目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还对接完成了200多家代表性企业的调研和数据收集工作,基本摸清了我市企业端的人才需求规格和数量,这为‘东迁西归’项目的首批招生提供了参考。”学校“东迁西归”项目工作组成员程欣荣说。

据了解,永康职技校还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与企业、行业等多方合作,通过共建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平台、学生评价平台和师资团队,联合制订“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校企双元育人、工学交替培养等形式,着力培养“四能型”高素质技能人才。截至目前,该校已与34家永康当地的龙头企业达成合作,成立了产教融合联盟,今后,还将联合更多的企业、行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产教融合联盟。

东迁,在永康“扎根开花”

“我在你们这个年纪的时候,天天都是泡在车间里操作各种机床设备……”不久前,2007届毕业生王建斌回到母校,和学弟学妹们分享了自己的求学、创业经历。王建斌之前所在的班级是永康职技校招收的首批中西部联合培养班,该班的10名毕业生目前均在永康就业、创业,其中8人自主创业成功,成为企业主或者公司高管,2人成为企业技术骨干。“要是没有来永康,不知道我的人生会怎么样?”毕业后的王建斌成功创办了一家电动工具贸易公司,公司年产值在千万元以上。他坦言,正是因为永康职技校给了他学习、创业的机会,才有了他今天的成绩。

程欣荣介绍,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变革加速演进,永康五金制造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企业用工从“量”的需求到“质”的转变,“技工荒”问题日益凸显。与此同时,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具有人口资源等后发优势,有实现劳动力高质量转移就业的需求,更有产业及人才培育的经济发展推动需求,东西部地区优势和需求互补,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推进‘东迁西归’的第一目标就是助力更多的中西部学生来永康接受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并为永康的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稳定的高素质技工资源。”夏其明告诉记者,今后,该校还将与更多的中西部职业院校开展联合培养,5年内力争将合作规模扩大到每年培养全日制学生2000人。

永康职技校不仅是技工的摇篮,更是创业者的“黄埔”。今年,随着“东迁西归”项目的推进,该校又专门在校内建设了学生创业孵化园,鼓励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在校内进行“预创业”,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设备、场地和企业资源,配备专业的创业导师进行指导。

西归,回家乡就业、创业

藏族小伙孟钢是永康职技校的三年级学生,来自四川阿坝州理县。目前,他正在家乡的理县文化旅游公司顶岗实习,主要负责旅游推广工作,同时还开始自主创业,开办了一家农家乐。“公司高度肯定我的工作能力,我已通过公司考核,一毕业就能成为一名正式职工,今后,也能为家乡的旅游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这是我的责任和光荣。”孟钢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该校,和孟钢有一样想法的联合培养生还有很多。“我们既鼓励这些毕业生先在永康就业、创业,等成就自己后再反哺家乡,也支持他们在毕业后就西归发展,并对此提供必要的帮助”。王钟宝告诉记者,目前,该校正积极与西部相关企业对接,计划每年根据这些企业紧缺的技能人才需求,定向招收一定数量的学生到学校就读,为西归发展做准备,“可以预见的是,在今后‘东迁西归’项目的推进过程中,这些企业将成为我们的重点合作对象,以此带动更多的毕业生回乡就业、创业,促进东西部地区均衡协调发展,加快实现共同富裕发展目标”。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