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剑
8月2日,我在办公室翻阅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的《教育的目的》。这是台州市教育局4年前发起“走进经典”改革实验行动推荐书目之一。
怀特海是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过程哲学”(也称“有机哲学”)的创始人。
他曾先后执教剑桥大学、伦敦大学与哈佛大学,《过程与实在》《观念的历险》等是其哲学代表作,与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则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空前进步。
他创立了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一生著作宏富,影响深远。
在第一章“教育的目的”中,怀特海从当时的英国教育状况入手,谈如何造就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
他认为,教育是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而这种知识与知识掌握者的生活有着特别关系。这种知识是一种特殊的知识,是对思想力量、思想美、思想条理的一种深刻认识。
在第二章“教育的节奏”中,怀特海认为,在学生智力发育达到不同阶段时,不同科目应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智力发育的不同阶段包括:第一个阶段——浪漫阶段,是开始有所领悟的阶段。教育必须将已存在于大脑中活跃而纷乱的思想进行有序排列。
第二个阶段——精确阶段,也代表一种知识的增加与补充。在这个阶段,知识的广泛性从属于系统阐述的精确性。
第三个阶段——综合运用阶段,是补充分类概念和有关技能后重又回归浪漫,这是精确性训练始终追求的目标。
教育是一个需要耐心的过程,一分钟、一小时、日复一日地循环,每一节课以其自身方式构成一种漩涡式循环,引导出它的下一个过程。
从儿童期的专注,到青春期的浪漫,再到15岁左右语言上的综合运用时期和科学上的精确时期。这是生命充满活力而有节奏的跃动,教师如果恰到好处地起到激励作用,学生一定会不断地为取得成就而欣喜,不断地重新开始。
大学教育的作用是摆脱细节去掌握原理,综合运用占主导地位,把知识转变为成人的力量。
阅读过程中,我正在看一部根据法国作家大卫·冯金诺斯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回忆》(2015)。电影关于爱情、亲情、友情,有法式幽默、法式浪漫,更有好听的法式音乐,特别是开始和结尾,男女主角都跑错了墓地。这让我想起怀特海的理论,感悟到其实人生也是生老病死,不断的循环重复啊。
第三章“自由和训练的节奏”沿着第二章的思路,继续探讨教育三段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运用阶段。
在任何阶段的教育中,都不能没有纪律,或没有自由。怀特海一再强调,教育的开始阶段(浪漫阶段)和结束阶段(综合运用阶段)主要特征是自由,而中间阶段(精确阶段)却是由纪律占主导地位。
儿童个性的自然发展是靠着教育节奏调节自由与纪律两者的均衡。在教育中过分强调纪律十分有害,会使大脑变得麻木不仁,生动、活跃的思维习惯只能在恰当自由的氛围中产生。
在浪漫阶段,独自去行动,独自去领会,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后,就开始进入精确阶段,这是唯一的学习阶段。
在实践中找到自由和纪律之间的平衡,能在求知中获得最大收获。
到综合运用阶段,会有一种对浪漫的反动。教育如果不以激发首创精神开始,不以促进这种精神而结束,那就是错误的教育,因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所以教育是一个难题,不能用一种简单的公式来解决。
教育是引导个体去领悟生活的艺术。其实,利用目前的学校制度,我们不难培养出这样的国民:热爱音乐,能够欣赏戏剧,喜欢美的造型和色彩。但在应试教育精确阶段的重压下,还能培养出这样的国民吗?
所以国家一再强调“五育”并举,强调全面发展,就是为了培养一个真正的人啊。
一百年前的怀特海,早就有先见之明。
(作者为台州市教育局党委委员、专职副总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