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国娣
“双减”政策的实施,将学习主导权归还给了学校。学校需要让教育回归国家课程基准线,能够按照国家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将课程保质保量地完成,并聚焦“作业设计”“个性化支持”“课堂教学”进行教育变革。
“双减”的目的在于减少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负担,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让“双减”落到实处,关键在校内。学校要结合自身办学优势,既严格“双减”也配套“双提”。
首先,要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学科整合、主题学习等方式,倡导学生学以致用、主动探索、实践创新。在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从入学到毕业,学生要经历几十次的主题协同类课程学习。每一个主题开展时间是一个月,即围绕一个主题学习的资源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还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了同伴互助合作的快乐。
学校还可以为学生开发主题研修类课程(又叫节日类课程)。让学生或一周,或一两天能保证全身心投入精彩纷呈的节日活动中。这类课程所呈现的形式不同于单一学科的课堂教学,它呈现的是围绕某一主题或唱,或跳,或说,或画,或弹,或写,或制作等系列活动,淡化学科界限,拓宽学习领域。在这些节日中,学生能够将课内习得的书本知识进行实践应用和创新。
当然,体验空间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内,还要放到更大的社会空间去。通过开展主题体验类课程,让学生走入社区,走进广阔的社会课堂。如此,就真正践行了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
其次,要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要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为他们展示个性化的运动技能,提供宽阔多维的展示平台。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学校要着力将体育课程内容变得更丰盈。比如将国家课程的体育与校本课程的体育节、食育、卫生防疫等内容进行拓展。同时,以丰富多彩的体育赛事及其相关活动为补充,营造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发挥体育育人功能,增强学生体育健康意识。
教学形式要做到多样化。根据学生体育学习的实际需求、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及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等状况,开设体育项目走班课程,培养每一位学生的运动个性和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双减”的落地见效离不开“增”。从“双减”到“双提”,体现的是教育者的智慧和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的担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