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等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6月28日 星期
传红色文化基因 承科技报国壮志
浙工大调出党史学习教育中的科研味


□本报通讯员 袁 缘 刘慧琪

近日,浙江工业大学收到了来自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发来的感谢信。信中,感谢了学校单晓杭、李研彪团队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的贡献。这是该团队收到的第4封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感谢贺信。近20年,学校已经为航天八院、航天五院研制开发了几十台各类地面测试设备。

如果说科研创新是工大人的使命,那么兴业报国是一场循环往复的接力。这场接力赛不仅是一代人的故事,更是二代、三代、四代乃至未来无数新生代的共同追求。在一代又一代工大人的科研长征路上,红色基因是涵养科研创新的重要源泉,更是指引科技报国的精神命脉。

工大人坚持科技报国,以影像记录画面、以课程渗透声音、以文字传载实情、以思维带动实践,激活红色基因内在的力量和能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落地落实,引导师生在“学”上下功夫,在“行”上见成效。广大师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争”做科研的加法,“真”解人民的难题,肩负起一代人的担当。

挽救一粒“稻谷” 扬起红色教育

“生物化学是我终身从事的事业。我最自豪的是,老百姓吃的每一粒粮食几乎都用过我研制的农药!”中国工程院院士、浙工大名誉校长沈寅初毕生的科学研究都始于一个原则:如何用生物化学技术生产出对环境污染少、健康危害小的产品。每当问及成就,沈寅初总是谦虚地说:“一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并转变为商品,需要企业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密切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个科研成果转化的启动因子。”

对浙工大师生来说,沈寅初不仅是播撒科技救国启动因子的楷模,也是师生身边共产党员的榜样,更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典范。20世纪70年代,井冈霉素研制成功,沈寅初团队解决了我国水稻的第一大病害“纹枯病”;20世纪80年代,沈寅初成功研发了高效杀虫杀螨抗生素——阿维菌素(7501杀虫素)和浏阳霉素,以绿色生物农药有效替代高毒农药。

为了更好地传播沈寅初的故事,浙工大推出了以他的故事为内容的《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片,该视频在新华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等网站发布并被各大主流媒体广泛转载,点击量破百万,也成为学校党员师生党史学习教育的校本教材。

同时,学校十分重视“理论课堂”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不断挖掘沈寅初科技报国的红色故事,以公众号推文、报纸刊文等方式进行宣传,并邀请沈寅初为研究生新生作专题讲座,让“立足国计民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精神内核走深走实,为广大师生系统学习党史、坚定信仰信念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造一支“王牌军” 承载绿色希望

“中国决不能落后!”高从堦院士始终站在科研第一线。他每天连续工作10小时以上,投身于我国膜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坚持前沿探索,成为国内海水淡化第一人。“掌握了膜技术,就是掌握了未来的发展大计”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实现反渗透膜国产化,打破了国外垄断,使进口膜价格大大降低;成功研制海水淡化工程应用的反渗透组件,解决了海岛居民饮用水难问题;用卷式纳滤组件在国内最先实现了活性染料的纯化和浓缩的新工艺,提高了活性染料的品质,拓展了活性染料的高档次应用……50多年来,高从堦见证了我国膜技术从无到有、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的历程。对他来说,创新永无止境,创新就是生命线,只有坚持创新,才能解决国家实际性的难题。对郑裕国院士来说,亦是如此。本世纪初,郑裕国团队传承并发展了沈寅初阿卡波糖技术的研究课题。成功研发的阿卡波糖产业化新技术,打破了国际制药巨头德国拜耳公司对技术和市场的长期垄断。

“我们与很多企业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实际上我是第二代,沈院士是第一代,后边我们还会有第三代、第四代。”郑裕国对他所指导的浙工大生物催化与微生物发酵团队寄予厚望。为了让团队产生更大的育人辐射效应,浙工大率先成立了“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工作室”。工作室通过“院士有约”“良师论坛”“生工讲堂”等系列活动,先后为1.2万余人作了100余次触及心灵的思政讲座和专业讲座。

这支充满活力、追求卓越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开发了多项领先国际水平的核心关键技术,建成了10多套工业化装置,年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00亿元,三度问鼎国家科技大奖……每个工作日早晨8点,总能在学校生物楼会议室听到热烈的讨论声,这是团队坚持了20多年、雷打不动的“早会”。是这支坚守初心、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王牌军”,赓续传承了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真正做到了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开启一场“青”宣讲 引领学习风潮

“科研和人生一样,都是一个个‘化学反应过程’,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我们要做的是用自信去点燃星星之火,成功跨过它的‘过渡态’。”今年1月,浙工大成立全省首支青年科学家理论宣讲团,首场宣讲会如火如荼地开讲了。

面对老一辈科学家立足国计民生的教育内核,为党育人、为国效力、为校兴才的建设实践,学校青年科研工作者深受启发,他们立足专业领域,以“青年科学家”的视角,用科学家的语言分析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和科学前沿问题,力求在学习中感悟真情,在实干中增强信心,为浙工大党史学习宣讲输送中坚力量。依托青年科学家理论宣讲团,浙工大连续推出青年科学家“跟着总书记学思维”系列短视频,用青年喜爱的语言风格阐释科学的思维方法,夯实师生的“理论课堂”,进一步推动学史悟思走深走心。

在学校党委带头全面系统学“习近平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系列研究成果的影响下,“跟着总书记学思维”系列6期短视频全面赋能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党史学习教育形成浓郁氛围,引发全校党员师生自觉学习科学思维、自觉运用科学思维的风潮。浙工大将科学的思维运用于把学校努力建设成为各类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基地,校院两级开展专题学习30余次,开展学习辅导、专题讲座20余场,做到党员师生全覆盖。微宣讲视频在“浙江发布”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连载6期,受到人民视频、天目新闻客户端、抖音、哔哩哔哩等多平台积极推荐,在校内外取得较好反响。浙工大在实践中把六大思维与学校中心工作和年度重点工作相结合,将科学思维充分运用到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科研大讨论”、卓越研究生教育改革、学校民生实事中去。

一水一稻救荒年,一言一语记光年。从沈寅初、高从堦、郑裕国的匠人科研精神的宣传感召,到青年科学家立足本专业科技报国的故事绵延,科研基因已经在工大人文墨、镜头、字节的叙述中代代传承。处于新时代的工大新青年更应肩负时代重任、脚踏实地,通过党史学习教育,牢记科学家科技报国的初心,用专业知识解决民生难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实干成就新事业。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