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慈溪实验学校 毛天杰
学困生可以分为学习障碍型和学业不良型两类。其中,学业不良型是指没有生理和智力上的原发性缺陷,由于缺乏动力、兴趣或者学习方法不当而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在农村学校,学业不良型学困生普遍存在,且对他们的转化成为普遍难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师生对学习状态的认识上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对学困生学习状态的改善造成障碍。因此,发现并消解认识差异,实现教师与学困生的良好互动,是改善学困生学习状态的重要条件。
一、教师与学困生对学习状态的认识差异
1.对学困生学习意愿与信心的认识
对于学困生的学习意愿与信心,教师与学生的认识存在显著的差异。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希望学好、愿意学好、能够学好。而教师的观点则相反,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学习困难是因为不愿意学习。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无论教师如何关心努力,这样的学生是不会有多大变化的。
2.对学困生学习行为的认识
对于学困生的学习行为表现,教师与学生也存在着一定的认识差异。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上还是能够专心听课的,偶尔会开小差;能够积极思考问题,也能够认真努力地完成作业。而教师多则持相反意见。至于师生认识融合程度最高的“时间安排”,通过访谈得知,师生双方对“学习时间安排怎样才算是合理”存在不同的认识,不少教师对学生所理解的“时间安排合理”并不认可。
3.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认识
对教师针对学困生的教学行为的看法,教师与学生同样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在访谈中了解到,对于课堂提问,许多教师认为已经设计了学困生问答问题的机会,但如果给他们较多机会和时间,则对其他学生不公平,还会影响教学进度。而学困生反映,“上课时举了手,但叫不到我发言”“有时发言了,回答不完整或不正确,老师与同学不喜欢听,有时会笑我”。教师表示已经尽可能地批改作业、写出评语,但是作业批改量大,时间来不及时,对成绩不好学生的作业批改就马虎了。教师们普遍认为自己对学困生是比较关心关注的,但是却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关注,甚至有不少学困生认为教师对自己存在歧视讨厌的情况。
二、教师与学困生对学习状态认识差异的影响
1.扩张教师与学生的情感疏离
教师与学生社会阅历不同,具有不同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客观上存在对事物认识的差异性。在教育活动中,这种差异性通常表现为师生对教育教学要求上的认识反差。认识上的差异,自然会引起师生情感上的疏离,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经常沟通,相互了解,消除认识差异,进而拉近师生情感。另外,对学习状态认识的差异,也反映出教师与学困生之间缺乏深入的思想交流,存在情感上的隔阂,如果任由这种显著的认识差异长期存在,必然会使教师与学困生的情感疏离不断扩张。
2.加剧教与学双方的消极态度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矛盾统一体,只有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二者关系协调、衔接顺畅,双方才能具有积极的态度,取得良好效果。因此,一边是教师对学困生学习意愿的低评价,对改善他们的学习状态信心不足;一边是学困生较为强烈的学习意愿自我表达,对改变自身学习状态的较强信心。这种近乎对立的认识差异,明显反映出双方的消极态度,如果不加以消弭,就会加剧消极状态,造成教师对学困生日益失望、嫌弃甚至鄙视,以及学困生对教师日渐远离、抱怨甚至对抗。
3.激化教学与学习的行为冲突
教师对学困生学习行为的不满意,学困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不认可,这种认识差异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之间存在严重失调。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指导和付出没有得到学困生的承认,而学困生个人的学习表现和努力也为教师所忽视,是师生双方明显的视界错位,这种视界错位极易产生师生之间相互埋怨、相互责难。这种状况得不到及时化解,就会影响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的对接,教师会日益自我强化“对牛弹琴”感,学生会日益自我强化“被抛弃”感,造成行为冲突的激化。严重的,还会使教师教学行为与学困生学习行为的冲突演化成日常行为的冲突,导致学生由“学习困难”演变成“成长困难”。
三、教师与学困生学习状态认识差异的消解
1.真实表达认识,发现师生差异
要消解师生的认识差异,首先应当发现差异。学校可以通过问卷、访谈、座谈、观察等方法,向教师和学生就学困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深入的调研,获取全面完整的信息;继而将获得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师生双方对学困生学习状态认识的不同点及其差别程度。在调查过程中,要创造良好环境,引导调查对象真实、准确表达自己的看法,确保关于认识差异性材料的真实、可靠。
2.正视认识差异,开展平等交流
发现了对学困生学习状态的认识差异,教师不应回避问题、视而不见,更不能责怪、埋怨学生,而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对待。首先,教师要正视认识差异,承认对学困生学习状态的认识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并认识到其负面影响。其次,教师要自我评估认识态度,反思自己对待学困生的心理意识,审视自己是否存在对他们评价的主观随意与偏颇不公。再次,教师要创造良好条件,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敞开心扉与教师对学习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在自我评估和学生相互交流过程中,必须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学困生,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人格尊重,只有在这样情景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才是真诚、真实的,从而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保护他们进步的潜在力量。
3.增进相互理解,寻求共同认识
通过相互真诚交流,师生都会发现自己与对方的认识差异及其程度,重要的是弄清产生认识差异的原因和消解这些差异。第一,双方在对对方的认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比照自己的认识,消除认识误差,重新校正自己的认识,达到认识的真实、客观。尤其是教师一方,必须对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心理有真实而全面的了解,否则难以对他们采取针对性的改善措施。第二,师生共同回顾双方交往过程史、“教”与“学”的互动史,特别要对师生关系、学生学习产生重要影响的节点和事件作详细描述和分析,从中发现产生认识差异原因。第三,师生互换心理位置,设身处地理解对方,寻找对学困生学习状态认识的共同区域,求大同存小异,从而达到师生双方的良好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