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2021年3月24日 星期

家校联手,减轻家长焦虑


编者按:教育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甚至是焦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了很多建议,涉及如何减轻社会和家长焦虑等问题。理性认识家校责任,让家长减轻焦虑,需要厘清原因,也需各方努力。本期约请既是家长又是教育研究者的几位嘉宾一起探讨——

□本报通讯员 陈耘琳 记者 言 宏 邵焕荣 实习记者 赵沁雪 丁锦烨

嘉宾:

张文军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陈钱林 广东顺德碧桂园实验学校总校长

90后中科大特任教授陈杲之父

俞国娣 特级教师

杭州市崇文实验教育集团总校长

张军林 杭州市学军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主持人:言 宏

焦虑源于对教育本质缺乏了解

主持人:这些年来社会上流传着“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的说法,而出现的一些新词汇,如“鸡娃”“孟母群”“剧场效应”等,都和家长们的焦虑密切相关。您认为家长的焦虑主要来自何处?

张军林:家长的焦虑主要源于对孩子未来发展的不确定。优质的教育资源、理想的工作岗位总是有限的,而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家庭的扶持实现阶层的跃升,这就会产生矛盾。

张文军: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焦虑,要减少焦虑的程度,首先要了解为什么我们会这么焦虑。

社会心理状况和社会现实是密切相关的,现代社会的基本逻辑之一就是效率。工业生产通过标准化提高效率,教育也通过标准化考试等方式成为社会分层和阶层上升的重要机制。这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生的学业竞争也越来越白热化。家长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收入都用在孩子的教育上,试图使孩子考入更好的学校,走向更高的社会阶层。

随着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阶层分化有日益严重的趋势。《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甚至预言人类将逐步分化为“操控算法的阶层”和被算法操控的“无用阶层”。哪个家长又愿意让自己的后代沦落到“无用阶层”呢?

面对现实的挑战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家长们纷纷加入教育的“竞赛”中,学生的发展过程成了父母为孩子积累智力资本、知识资本、文化资本、权力资本和政治资本等各种资本的比拼过程。教育演绎成在有限的资源中厮杀的“内卷”过程。家长的焦虑程度也不可避免地不断飙升。

陈钱林:家长焦虑,源于对“什么是教育本质”这一问题缺乏了解。教育不是比赛,只有抓住核心素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教育的本质是培育健全人格,教学的本质是引导个性化学习。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是要培养人才,人是第一位的。只要孩子人格进取,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才”的本质应该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格健全的基础上有大“才”,那是锦上添花,普普通通的“才”也是教育的成果。

家校边界可以模糊,但主次要分清

主持人:家长抱怨学校要求家长检查作业、做小报等增加了家长负担;学校抱怨家长不教孩子穿衣打扫等基本技能。家长和学校互相责怪转嫁焦虑,学生被笼罩在焦虑的氛围之中。有人说,在目前形势下减轻家长焦虑,首先需要厘清家长和学校的边界,大家对此如何看?您认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应该是什么?学校主要负责什么?

张军林:厘清家长和学校的边界,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很难办到。因为教育是一个综合问题,它需要家庭、社会、学校三方共同协作完成。既然要协作,就会有很多相互重叠、融合的地方,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因此,教育的边界不可能完全清晰,而是模糊的。比如,学军小学在管理过程中强调“分工不分家”“增加覆盖面,不留空白点”。这用在家校合作上也是一样的道理,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之间不要互相抱怨,而要增进信任、互相理解、加强协作。

边界可以模糊,但主次要分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着眼于立德树人,但侧重点不一样,学校教育以学会知识、培养能力为主,家庭教育以学会做人、品格塑造为主。学校教育承担的是基础性、公共性的教育,家庭教育在个性化、差异化培养上承担责任。

陈钱林:学校侧重整体关注孩子的健全人格,并做好共性的学科教学。家庭教育应该侧重在习惯教育、志向教育、精神成长方面多花力气,引导孩子生涯规划。从我对陈杲的教育来看,要孩子成才,特别要关注运动、饮食、学习、礼仪等方面习惯的养成,这是影响孩子一辈子的事。陈杲后来碰到很多机会,与他注重礼仪、尊重他人、会感恩很有关系。他目前取得的一点点成绩和他以学习为乐、以锻炼为趣、以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的志向很有关系。

俞国娣:我认为家长要陪孩子走过人生的每个关键期。让孩子从小养成爱阅读、会运动、好探究的好习惯;塑造孩子积极阳光的品格,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光。家长要做好家庭家风建设,为孩子树立生活的榜样。通过勤勤恳恳地工作,教导孩子承担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当然,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还要学会倾听。适当地代入到孩子的这个角色中去,到孩子的场景当中去,理解孩子才能读懂孩子。学校要为每个孩子创造友好的校园环境,在达成家校共识的基础上,厘清家校边界,让家校在各自的教育场域发挥特长铸成教育的合力。

张文军:为了缓解这些焦虑,首先要回到教育的初心。学校和家长的初心是什么?教育的核心本质是什么?学校和家长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需要形成合力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生活和学习、身心健康、负责任有担当、长大以后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而且,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每一天都是重要的,孩子在童年时期要有美好的教育生活,而不是每天都在为未来做准备。

最近人大代表唐江澎的言论被刷屏了,他说:“学生没有分数,就赢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学生只有分数,就赢不了未来的大考。”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大多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国也是如此。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如何使学生有更强的内驱力、坚忍不拔的品质和成长型思维,使他们有更健全的品格和责任感?

学校提供“试吃”,家长选择“自主采购”

主持人:大家都认为家校有边界,要做好各自的工作。有人说,学校提供较为均衡的教育,很难照顾到所有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如何个性化培养学生是家长的责任。那在个性化培养方面,家长可以如何做?

俞国娣:我不赞成这个观点,有概念混淆的嫌疑。教育均衡面向的主体是整个教育体系,主要指学校与学校之间差距不宜过大,而不是指一个学校内用一个模子培养孩子,忽视个性化培养,以达到标准化的同步发展。对于家长,我想首先应该是要给孩子创设一个简单、安静的学习生活环境,要保护孩子的创造力与好奇心。有时候,还要耐心扮演“笨父母”的角色,学会向孩子示弱,激发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家长要配合学校教育,保护孩子的自我能动性,特别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其实,孩子个性化培养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比如崇文实验学校实行“新班级教育”,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任务差异带来的同伴交往与合作的快乐。我们进行分层走班教学,让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师;我们有私人定制课程;在一、二年级开设选修课;为有特长的孩子举办个人画展、举办个人音乐会等,这些都是个性化培养的有效教育途径。

张文军:前两天我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帖子,如果孩子跟爸爸换位置,他们会发生怎么样的故事。比如,爸爸下班回家后孩子训他:“今天领导交给你的任务都完成了吗?有没有得表扬?这个月奖金是不是最高的?”你说这样的爸爸生活能过得幸福吗?孩子要有玩耍的时间,要有追求自己的兴趣的时间。现在,孩子的这些时间都没有了,因为作业错误等,还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批评。孩子压力怎么会不大?

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怎么样给孩子提供幸福的成长环境是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在家里,孩子能感觉爱、支持、信任,就算在外面失败了,家庭也鼓励、接纳他,帮助他分析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给他机会去学习特长,助他发展得更好。这样的话,当孩子上学以后,教师也会觉得教育他是比较愉快的一件事情。当孩子有兴趣去尝试和学习的时候,要给他学习的机会和资源;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鼓励和帮助。营造轻松愉快的鼓励性的氛围,为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提供土壤。

张军林:我一直认为,优秀的孩子是家长培养出来的。学军小学推出“半天族”制度,允许特长明显的孩子半天在校学习,半天在家里或者专业机构训练。因此,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这背后有学校的支持,但更重要的是家长的巨大付出和投入。我们开设了100多门选择性课程,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去参加,我们称之为“试吃”,主要的目的是让孩子不断地去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通过“试吃”,教师发现孩子有特长,家长就要“自主采购”,要接过孩子培养的接力棒,要成为培养孩子特长的主力军。

个性化培养,理性面对培训班

主持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似乎绕不开课外培训,但培训市场也带来教育生态乱象。今年全国两会上,有人大代表呼吁取缔课外培训机构。学生要上培训班吗?家长该如何选择?

张军林:培训乱象确实是一个顽瘴痼疾。打开电视,走进电梯,在公交站台和地铁口,培训机构的广告铺天盖地。一方面我们希望孩子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报这个班那个班,很少有家长能保持淡定。我们学校进行了粗略的调查,基本上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参加了培训班,多的参加了十几个,个别孩子甚至是“白加黑”“星期六一定不休息、星期天不一定休息”。

当然,我也不赞同“一关了之”。对文化类,尤其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培训机构,要大量减少;对科技、体育、艺术类的,要引导规范。孩子有兴趣特长,还是需要由专业的机构和教师来进行训练,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有效补充,是孩子个性化、差异化培养的重要平台,不能“一棍子打死”。

俞国娣:我不认为孩子的个性化培养一定要通过培训班。现在,各种线上线下的培训机构乱象丛生,对家长教育焦虑推波助澜,并借此兜售自己的“解决良方”。所以,面对培训班,我们的家长要保持理性,不要被培训班“套路”了,家长们要始终明确,培养兴趣、学会思考、掌握方法、健全人格,比仅仅会答题更重要。

张文军:对孩子来说,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相对合适的教育。培训班也是如此。如果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而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从而使孩子的业余时间和休息时间严重不足,家长疲于奔命,那会得不偿失。但是如果是基于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让孩子适当地参与一些课外学习和活动,对孩子的发展将会起积极作用。

在选培训班的问题上,我们要回归常识,孩子不是机器,需要时间休息、发呆和玩耍。把孩子的时间和精力占得太满,不仅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不利于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

尊重差异,提供选择,切断焦虑链

主持人:在目前形势下,如果要减轻家长焦虑,大家觉得教师、学校分别可以做什么?

张文军:学校要从学校文化建设和课程建设入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和多样性,在有限的范围内尽可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发展空间,例如在各种学校活动、社团活动及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差异化对待,开展多元评价和增值性评价,使学生在学校里能有时间和空间展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找到自己的自信。

陈钱林:学校和教师要回归教育本质,着重培育健全人格和引导个性化学习。要正确理解什么是基础。基础,既是学科基础,也是素养基础,素养基础更重要。全面发展,不能误导为全面拔尖。小学阶段,学科成绩95分与100分没有本质区别,没必要特别抓高分。要重视多元评价。

张军林:要强化家庭、学校之间的理解合作。家庭和学校、家长和教师是命运共同体,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孩子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家庭要避免过度承揽学校教育,也不能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一切由学校负责。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有互相理解、真诚合作,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学校要提高质量、完善评价。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做好教学“五认真”,让更多的孩子在课堂里学懂知识、做好作业、提高成绩,提升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信任感。同时,要加强对家长家庭教育的指导。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校园开放日、家长群等渠道,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指导家长改变错误的家教态度和方法。

俞国娣:焦虑是会传递的,切断焦虑链很有必要。首先,学校要做好引领示范,不要让教师先焦虑。崇文实验学校考核教师从不以班级分数为标准,而是有一套教师等级评估制度。其次,教师不要制造焦虑。我们要求教师在班级群里只布置工作和发布重要的书面通知,别的事情都不要谈。涉及个别学生的问题,要点对点,进行一对一沟通。切断焦虑链这方面,教师要有所作为。最后,家长不要认同社会焦虑情绪。各种班级群、家委群、家长群等小群该解散就解散。

淡化“学而优则仕”,让孩子 成长在明媚的春光里

主持人:减轻家长焦虑,与文化传统、社会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等有关,大家觉得在这方面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层面可以做什么?

俞国娣: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避免教育的“剧场效应”,是我们要共同努力的方向。“剧场效应”的出现是由于看戏的人不守规矩,管理员失职、缺位,而其他人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纷纷效仿。显然,避免“剧场效应”需要观众、管理员、社会共同努力,去营造一个良好的观剧环境。教育教学改革10多年来,政府和学校在为解决教育资源的充分供给问题上付出了许多艰辛的努力,目前看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强校扶持弱校的委托管理、优质资源共享的集团化办学、提高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率等众多举措,来满足老百姓对“上好学”的需求。

陈钱林:政府部门要做好科学评价,杜绝全区全县小学统考的低级行为。要做好小学和初中的集团办学工作,重点督导校区之间的师资均衡。把重高的招生人数的50%~80%,按初中在校生数分配到校。政府要加强培训班的规范管理。

张文军:家长的焦虑,不只是学校和家长的事情,而是和社会状况、文化传统、教育政策和教育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密切相关。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一报告中设想了进一步促进多样性共生共存的人类未来。这一设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是一致的。我们可以期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升,社会的分层和割裂会逐步缩小。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多样化和扁平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的文化心理也可以逐步淡化。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出台了各种举措,比如名校集团化,将名校资源辐射到更多的区域和学生;比如上海的学生升学机制改革;还比如国家越来越重视融合教育,给处境不利的儿童更多的平等受教育机会;等等。

但更重要的还是家长从常识出发,从孩子的健康成长出发去看待孩子的教育。如果家长过于焦虑,揠苗助长,硬生生地把孩子送到不符合他的兴趣和能力水平的位置上,那么孩子即使从世俗意义上看是成功了,却很有可能是焦虑的、不幸福的。这些年来学生有抑郁症的比例不断升高,有心理问题的比例居高不下,都和教育竞赛导致的焦虑不无关联。

儿童是人一生中成长的春天,希望学校和家长共同守护孩子,让他们成长在明媚的春光里,带着爱与力量走向未来。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