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人
3月1日,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正式实施了,相信这能够在一定程度让当下教师走出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学生的困境。而要从更深层面去处理好师生关系,或许还需要作一番深入的探究。因为学生管理问题往往来自于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小是小非,它极为普遍地存在着,而惩戒规则所针对的基本都是触碰底线的问题。
其实,人类社会自从有了正式的教育以来,教师管理学生的难题就存在着。如何在教师这个层面上将这个古老而又十分现实的教育难题解决好,以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持续保持良好自觉的秩序,并且能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心理环境?说到此话题,大家自然会想起李叔同先生。当年他在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从教时“温而厉”的为师之道,是令其学生感佩之至的。
丰子恺先生回忆李叔同:“他从来不骂人,从来不责备人,态度谦恭,同出家后完全一样;然而个个学生真心怕他,真心学习他,真心的崇拜他。”“学生犯了过失,他当时不说,过后特地叫这学生到房间里,和颜悦色,低声下气地开导。态度的谦虚与郑重,使学生非感动不可。”这便是丰子恺所言李叔同“温而厉”的为师之道。
民国时期的教育家、儿童文学批评家吕伯攸也回忆道:“李叔同是我们最敬仰的先生。对于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是高不可攀似的。我们虽然从来没有受过他的调责,可是对于他教的功课,谁都诚心诚意地只想做得好。目的并不在分数,仅仅希望他不要为了自己的功课荒废,使他感到一些不快。”可见,学生对李叔同的这份“敬”而不“畏”,“诚心诚意”地想着以自己最好的表现获得教师的欣喜。如此“省心”的教育,一定是教育人心中最理想的一种境界。
分析李叔同“温而厉”的为师之道,并非其刻意为之,而是自身的人格修养特质使然。
其一,特殊成长经历的切己体悟。李叔同出生于巨富之家。而幼时父亲去世后的生活处境,使其养成了敏于思而讷于言的气质。少年李叔同偏厚于传统文化的家教,青年时代丰富的生活阅历,让他能敏感体察到人性的复杂多元和社会变革的实时状态。作为教师的李叔同,便更能感同身受地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有着更大的包容性。这便为其从教时“温而厉”的教育风格打下了人生的底色。
其二,“凡事认真”态度的一贯彰显。李叔同的“认真”是贯穿其一生的。夏丏尊先生曾经指出李叔同做人的一大特点是“做一样,像一样”。丰子恺也认为,李叔同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凡事认真”。“上课铃没有响,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坛上‘恭候’学生,因此学生上图画、音乐课决不敢迟到。往往上课铃未响,先生学生都已到齐,铃声一响,李先生站起来一鞠躬,就开始上课。他上课时常常看表,精密的依照他所预定的教案进行,一分一秒钟也不浪费,足见他备课是很费心力和时间的。”丰子恺这段真切描写,足以让我们看到李叔同对于教学的那种认真严谨的态度。如此“认真地,严肃地,献身地”用于教育的态度,学生便会不自觉地受到他的精神引领而认真地对待学业。
其三,“师爱”之心的自然流露。李叔同的师爱佳话比比皆是。譬如,丰子恺回忆道:“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吐痰在地板上。以为李先生不看见的,其实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等到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说过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罢’。出去的人大都脸孔发红,带著难为情的表情。”如此和风细雨的“严肃批评”是基于一份自然深切的师爱,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有距离感,却直抵内心,让学生觉得羞愧,却十分暖心。其“温而厉”,“温”是出发点与归宿,“厉”则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其四,职业素养的厚积薄发。李叔同对于艺术,差不多是全能的,而且几乎全部达到了顶级水平。以这样的专业素养做教师,可以说是底气十足的,让学生不钦佩都不行,而李叔同却又选择了一以贯之的温和低调。这反过来又更加激发了学生对他的爱戴与敬重。这是一种精神的磁化,使学生真正达到了“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境界。
夏丏尊曾经说:“李先生的教师,是有后光的。”那么这后光又是什么呢?窃以为,这是一份人格修养,一贯认真态度,一腔诚爱之心,一种教育艺术。而其自我人格修炼的境界恰恰是上述要素的总和。其为师之道比父爱宽广得多、深厚得多、亲和得多、智慧得多。
反思当下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状况,往往是“厉”者失“温”、“温”者缺“厉”。故此,学学李叔同“温而厉”的为师之道,加强自我修养,抱有认真态度,感悟师爱真谛,提升教育艺术,使学生敬而不畏,信而自达,或是教师在有了“教育惩戒规则”之后依然需要必修的一门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