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调查并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近日发布。其中的“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际演变”专题报告通过考察青少年睡眠状况在10余年间的演变趋势发现,青少年睡眠不足现象日趋严重:95.5%的小学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的睡眠时长未达标。
超八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令人痛心
□朱小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这个专题报告清楚表明,八成以上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着实令人痛心。
2018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对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每日睡眠时间分别作出不少于10小时、9小时和8小时的详细规定。但从实际来看,学生们的睡眠情况越来越糟。
对于人体而言,睡眠是最充分也是最全面的休息方式。尤其是对于处在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来说,睡眠质量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健康、智力开发、性格养成等。从发育的角度上说,青少年的休息时间越充足,生长激素分泌就会越多。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一项长达15年的儿童睡眠项目研究表明,青少年睡眠不足,后果非常严重。一方面,睡眠时间少,对孩子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腹部脂肪堆积,肥胖的发病风险上升;另一方面,慢性睡眠不足对孩子学习记忆功能的损伤具有隐匿性,睡得少会影响他们的神经系统功能,尤其是负责学习和记忆能力的海马神经功能,导致孩子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此外,长期睡眠不足,还可能造成孩子视力下降、免疫力降低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是什么挤占了睡眠时间
□冯海燕
眼下,良好、充足的睡眠,对于正长身体的中小学生来说,越来越成为一种求之不得的奢侈品。
“现在中考要考8门,哪怕每天每门功课只学习半小时,就要花费4小时。”“晚上写作业到11点甚至12点多,早上6:10就要起床,有多少时间拿来睡觉?”……从一些家长的吐槽声中不难看出,繁重的课业、升学的压力,不断蚕食、侵吞着孩子们的睡眠时长。
而且,校内减压、校外“加码”现象得不到改善,尽管下午3点放学,但孩子的课余时间却被花样繁多的补习班填满,到了周末,更是如此。孩子的精力与时间都是有限的,正常的学习之后还要持续“加班”,只能被迫压缩睡觉的时间。
不能按时睡觉,很多时候也是因孩子拖拉、效率不高、痴迷电子产品所致。“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童年》的这句歌词,唱出了孩子的众生相。坊间也有句话,叫“白天游游,晚上费油”,说的就是那些不自觉的孩子。对这些孩子,就有必要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本该好好睡觉的时间,却总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被挤占,一天两天似乎没什么大不了,但长此以往,牺牲掉的将是孩子健康的身体,将是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对生活的热望。
保证孩子睡眠全社会有责
□李 平
为了能保证孩子的睡眠,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从上到下不可谓不重视。
前不久,教育部就提出,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随堂作业在校园内完成,初中阶段作业不超纲,高中阶段作业不越界,确保孩子们睡眠充足,对学校监测考核。
为确保学生每天能有充足的睡眠时间,2018年,浙江省教育厅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在小学施行早上推迟上学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全省范围内指导实施推迟上学。2019年年底,浙江又出台“减负40条”,把保证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放在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然而,落实到执行层面,往往就容易“变形”“走样”。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仍单凭分数评价和考核学校,家长和社会仍简单依据重点大学升学率衡量学校办学质量;让学生减轻负担、保障学生睡眠的社会氛围尚未营造等,让他们不得不靠晚睡、靠“开夜车”来换取分数和成绩。
我们期待改革教育评价机制,还孩子健康成长的童年,让他们白天快乐学习,晚上“高枕无忧”。我们期待全社会都能真正重视孩子的睡眠问题,当教师布置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时,当家长人为增加孩子的负担时,先停下来想一想:这会加重孩子的“黑眼圈”吗?
无论如何,孩子每天睡眼惺忪、充满疲惫地开启学习之旅,是谁都不想看到的。怎么才能让他们踏踏实实地睡上个安稳觉,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