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师周刊·浙派教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1年1月15日 星期

破除教育四大迷信


□童文兴

教育是一门最需要敬畏的专业。然根据笔者观察,发现在实际的教育生活中有这样一些大行其道甚至被奉为圭臬的反专业和反科学的想法和做法。这些错误的想法和做法,俨然成为教育领域不可忽视的潜文化和伪科学。

笔者认为,目前教育界有四大迷信。

一是过分迷信“管”的力量。

现实中,一些家长往往喜欢管理严苛的学校或班级,而不愿选择管理相对宽松的,理由是“孩子是需要管的”。笔者不反对必要的管理,反对的是这句话里深藏着的对孩子的极度不信任。其危害在于,这种不信任让孩子受到了深深的伤害,进而产生对教育者和父母的逆反和敌对情绪。而一旦孩子逃避或反抗管理,教育者和家长又会加大管理力度。如果师长意识不到这一点,就会产生恶性循环。

不相信孩子,也会让孩子丧失实现自我管理的最好发展机会。教育的最高价值是促进孩子的自我发展,而自我管理是自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真正优秀的孩子,会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健康和学习。所谓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本质,就是一种自我管理。忽视培育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教育,是得不偿失的,在今后必将付出极大甚至惨重的管理成本。苏霍姆林斯基写过一本书《要相信孩子》,对孩子的教育,相信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管理和培养,是心理学中期望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相信孩子,就是要用信任的力量给孩子创造自我管理的机会,而不是一方面对生活大包大揽的溺爱,另一方面对学习又是凡事都要过问的泰勒制管理。一些孩子后来表现出来的让家长和学校无可奈何的叛逆,恰恰是过度管理和溺爱产生的后果。

二是过分迷信“教”的作用。

如果把当下学校的教育比作一出舞台剧,其主角大多是教师。有些课堂,甚至就是教师的独角戏。教师教,学生学,是教育最普遍的日常。这是对教的一种过度迷信。

在一些“负责任”的学校,任课教师们争抢课时,生怕少上一节课学生成绩就会落下。一些学校甚至把晚自修也变成了上课,音体美换成了“主课”的课堂。家长们也一样迷信教的作用,只要孩子有一点点空闲的时间,就用各类培训班去填满。这样的家长似乎都认为,孩子多上一个辅导班,在起跑线上就赢了几步。事实果真如此吗?曾有著名学者在大量研究后得出“教是没有用的,至少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有用”的论断,提出“教师最好是支持者”的观点。风靡于哈佛大学的梅热同侪教学法,以及基于此教学法的印度阿凡提学习中心,就是把传统的教降到最低甚至零限度,取而代之的是同伴和小组深度讨论学习法的教育实验,并获得不可思议的成功。

笔者认为,对于教的迷信,也是一种教育者好为人师的自负,而这种自负是建立在对学习规律的不科学认识基础上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一定是基于学生自己内心动机的兴趣激发,有效学习的发生也一定要经过学生大脑的思考。教过不等于学会,只有基于学生理解的教育设计才是学生需要的。不难发现,过度的、以灌输为目的的教是极度低效的,也是让人生厌的。

三是过分迷信“责”的威力。

教育手段的运用是基于对教育手段的正确理解,更是基于教育手段之于教育目的达成的立场理解。只有基于结果导向的逆向思考才有更加科学的教育手段应用。真正的教育家对批评责备的应用是慎之又慎的。批评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有效。有些看起来有效,只是孩子迫于大人压力的屈服,而不是心悦的诚服。特别是一些家长或教师不注意场合的批评,或者没有搞清楚原因的错误斥责,只会让孩子走向反面,心生怨恨。

应该把发现孩子的美好作为重要的教育任务,那些越是缺点多的孩子越需要从其身上寻找闪光点。一些看似不可救药的孩子,其药方就深藏在孩子自己身上,只不过需要我们去发现而已。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坏习惯是很难改掉的,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培养好习惯,用好习惯取代坏习惯。教育是一门艺术,其生命在于发现美。其实,批评的艺术更在于发现美,要在美的扩充中让孩子不经意间知道自己的过错和缺点。如果知道批评没有用还要滥用批评,那只能说明这样的教育者对孩子、对教育缺乏爱的能力了。

四是过分迷信“多”的效果。

“少则得,多则惑。”这是老子对世人的提醒和告诫。当下教育就面临一个对“多”的迷信问题。这个“多”集中表现在作业多,作业多到教师都来不及改,而要动员家长来改。“减负”已成为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作业多”如同街头巷尾的牛皮癣,成为教育治理的大难题。之所以“作业多”成为顽疾,除了错误的教育政绩观和过于急功近利的教育评价制度之外,笔者认为还在于教师和家长对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我们太熟悉《卖油翁》里“惟手熟尔”的熟能生巧的故事,我们对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手工业时代能工巧匠的培养认识上。技能性能力确实是需要反复练习的,1万小时的刻意练习是技能学习的黄金定律。

然而,智力教育不是技能训练。比如智力教育中的概念,只有基于理解才能真正掌握。也许做了1万遍数学题目,学生也不知道数学的本质。而评估学生是否理解的维度是怀特海说的综合运用,或者有些学者说的迁移,所谓举一反三。哈佛大学的梅热同侪教学法之所以没有教师的教,学生也能成功,其核心是通过反复的小组讨论增进了孩子对概念的深度理解。因此,对于强调概念的智力学习来说,过度的、重复的作业并不必然带来对概念的理解,而只是在强化记忆而已。只有把作业研究上升为最高教研部门的重大课题,才有希望实现真“减负”。过多的作业不但无效,更加无益。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过多的作业把孩子本该休息、锻炼的时间都占用了,不仅背离了教育的本质,更摧残着孩子身心健康。

而要釜底抽薪破除教育中的迷信,关键还是要靠教育科学的力量。应该大力倡导讲教育规律、用教育规律和学习研究教育规律的教育学术生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更是要把自觉运用教育规律武装教育者的头脑作为第一要务,把以科学的教育评价推动教育规律的落实作为第一举措。如此,教育中的迷信必将无所遁形。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