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2020年12月23日 星期

“公民同招”背景下,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与“痛”


编者按:“公民同招”政策推行以来,对公办学校办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九年一贯制学校有其自身优势,比如可以根据培养目标及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对育人活动和课程教学进行一体化设计,避免分段考试、过度竞争等,因此,在“公民同招”背景下,九年一贯制这种办学模式越来越受到业界关注。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九年一贯制优势值得探讨。本报记者约请了部分教育专家和校长,共同研讨——

□本报记者 言 宏

“公民同招”政策背景下,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生源结构都有了很大改变。学校亟需根据形势进行教育教学和育人方式的改革。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很多新设立的公办学校选择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而民办小学或者初中也有不少正在转变为九年一贯制学校。为何九年一贯制学校受人青睐?这种学制有何优势?如何发挥九年一贯制优势实现更好育人?为此,记者采访了部分专家学者和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

记者:在“公民同招”政策背景下,九年一贯制学校与普通分段学校相比优势在哪里?

教育部浙江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文军:九年一贯制教育可以有效避免小升初考试所带来的“内卷化”现象。非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生常常要进行小升初的准备,有些学校甚至要用一整年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复习。即使不是为了升学,也有小学毕业的各种评价,干扰学生连贯的学习。九年一贯制可以有效避免这样的问题。通过教师与学生团队的常年支持,九年一贯制教育也能为孩子营造更加坚实的支持系统,让他们有更深的根基和更好的发展。同时,因为中途没有外在升学和评价的压力,学校的整体课程的综合化发展、项目学习的实施等都有了更多的时间和可能性。

国家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原主任曹宝龙:九年一贯制教育为学校创造了持续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条件。如持续4个阶段的为期多年的3D打印等课程,在其他非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很难实施。九年一贯制教育下学生的学习基础会打得非常扎实。

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健敏:九年一贯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方面,九年一贯制下学生的应试压力会小很多;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持续关注,可以避免学习断裂和无效的重复现象。

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校长、省特级教师王盛之:我认为,主要有四个优势。一是没有了小升初的压力,九年一贯制学校里的学生可以平稳度过心理学家所说的十三四岁的心理危机期;二是学校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来弥补教育资源上的不足;三是小学初中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听课、相互学习,教师又懂小学又懂初中,能更好地理解教育教学分段目标,有助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也更有利于其成长为名师;四是从教学的角度看,如果科学编制小学初中各年级有机衔接的教材,可以分散难点减缓坡度,有助于促进减负提质。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校长、省特级教师周华松: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小学阶段在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教风、学风、校风上可以保持一致性。无论是德育课程还是校本课程,都可以突出中小学一体化设计,注重课程的连续性和系统性。特别是音、体、美、劳、信息技术等学科可以建立大教研组,中小学教师一起教研,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学情有更全面认识,对不同阶段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认识得更清晰,对不同阶段学生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有更好的把握。九年一贯制,学生的特长能得到更充分的发现和发展,教师教学的合力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记者: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年龄跨度很大。为了管理方便,很多学校采用了小学初中分段管理的模式,但九年一贯制学校不是小学部和初中部的简单叠加,理想状态是“九年一贯,全程融通”,这对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构建和创新提出不少的要求。如何创新管理模式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王文森:我们建构了团队式管理模式,突出“条块结合”,扁平化管理。“条块结合”指校级管理以条为主,如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一至九年级的教学工作,协助分管七至九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处室管理以块为主,中小学干部基本均衡。管理重心下移,立足两个基本点(年级组、教研组)。我们制定了处室人员例会、处室间工作协调通知单等制度。学校还制作“处室日常工作温馨提醒”,使得各处室日常工作更为精细、有序。

学校提出了“年级组长校长化”的理念,即赋予年级组长相应的责、权、利,使年级组长像校长管理学校那样管理年级组,通过培训提升年级组长的素养和管理能力。学校管理工作重心下移至年级组和教研组,在维护处室行政权力的同时,大大提高年级组、教研组、教育教学骨干的专业权力。时间管理是难点。比如小学阶段40分钟一节课、中学阶段45分钟一节课,要统一不容易。我们统一上课时间,初中每节课减至40分钟。倒逼初中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给初中生上、下午各一节20分钟的作业整理短课。

杭州江南实验学校校长金晓东:学校在15年的发展历程中充分发挥了“九年一贯”及“实验”这两大优势,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和差异教育理念,提出了“整体差异化发展与立体全面性发展相结合”的口号,创设了“发现、固化、转化、强化、深化、自化”的基于九年一贯的学生幸福人生规划;建立了相配套的“江南四院”,即江南少年艺术院、文学院、科学院和体育院;开设80多门课程,为4000多名学生提供特长培养的平台。各院由院长领衔,各位指导教师成立相应工作室,学校在教师专业培训及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四院”发展了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和特长,并在全国各级各类乃至世界级比赛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副校长余淑君: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是最好的阅读。为了有效推进学生的阅读工作,我们开展了一个省教研课题“指向语文要素落实的大阅读课程研究”。立足国家课程标准,基于国家统编教材和PISA阅读评估理念,从课内课外两个视角架构阅读一体化课程。课内力破课堂繁文缛节,改变教与学方式,直击阅读要素,研发“小学语文阅读一课一得”阅读教学课程;课外建构一套“精准推荐+精准导读”的“快乐阅读吧”课外阅读指导系统。我们还推进九年一贯大阅读一体化课程,研究出一套适合年龄、适合学科的推荐书单,希冀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大阅读课题研究成果分享传播出去。我们设计了一套特别的扑克牌,让一至九年级全学科书单与扑克牌融为一体。扑克牌上印有一至九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等全学科阅读推荐书目,每一张扑克牌对应一本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的阅读推荐书目。学生和家长都很喜欢这套“大阅读”扑克牌。

周华松:无论是德育课程还是校本课程,突出中小学一体化设计,注重课程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德育课程,如养成教育、法治教育、国防教育、生命教育等,按照学生年段和身心特点,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和内容,突出教育的层次性、针对性和连贯性,体现评价标准的一致性。个性特长类拓展性课程,如管乐、民乐、车模、机器人等,中小学阶段做了系统化设计,确保学生特长的一贯培养和发展。

瑞安市集云实验学校校长金荣励:九年一贯制有利于学校形成学校特色。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崇尚科学的生活态度,学校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科技活动开展、拓展课程设置”等,成立了由5位院士领衔的院士专家委员会,不断加大科学元素与文化空间、集云讲坛、劳动实践、科技节、主题活动的融合,营造浓郁的校园科学氛围和爱国情怀,逐渐形成了科技教育特色。我们约请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等科技工作者,针对不同年段学生开展“科学家与你面对面”“集云有约 院士下午茶”等活动,还开展了“航天日,我给航天人写封信”等活动,在学校掀起了一股“我要当科学家”的热潮。

记者:九年一贯制学校有很多优势,尤其是可以在核心素养、育人、课程、教学等方面进行一体化设计,那么如何发挥优势?

曹宝龙:学生素养培育是有层级、有法则的。素养可分为三个层级:知识、知识应用和自我管理。对应于课堂的素养层级目标是九年一贯制知识理解、能力培养、学习监控与调整和态度与责任感培养。每一种素养的层级所对应的教学方式是不一样的。知识目标的教学主要靠传授教学,是一种教师完全主导的教学过程。传授方式体现了教师的主体性,学生主要是跟进和参与,但教师可以设置情景和学生一起讨论,即教师主导,学生参与。能力目标的教学方式主要为,学生是活动主体,教师从中指导,这是能力培养与学习的统一,在这过程中教师设计过程,学生主导学习,教师指导学生。素养各层次的教学方式,主要有思维类问题解决活动、行为操作类实践活动、综合性探究实践活动。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教学的关键在于搞清楚学习的内容。素养层次越高,学生的学习更倾向于自主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必然要求综合、自主和实践的学习方式。传授式的教学只能解决知识理解的层次,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能力层次,更不可能培养高层次能力。九年一贯制的课程设计应该考虑学生素养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教学设计应该考虑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以及知识理解与知识应用两个层次的教学方式的区别。

王健敏:育人一体化是九年一贯制的优势。育人一体化主要是道德人格的培养一体化。德育的终极目标是道德人格培养,这需要从稳定持久的社会行为和心理结构的内在机制两方面进行思考。“健康、教养、情操、理想”是建构道德人格四大支柱。

健康是人格建构心理结构的身心基础,主要体现在身体素质、健康心理和社会适应三大方面;教养是人格建构心理结构的行为建模,主要体现在体态仪容、行为举止、规则意识、行为自律四大方面;情操是人格建构心理结构的情感内核,主要体现在仁爱之心、责任担当和人文情怀三大方面;理想是人格建构心理结构的动机驱动,主要体现在兴趣启蒙、憧憬向往和志向愿景三大方面。

因此,这需要九年一贯中小一体的系统设计,应当注重由外而内、由低向高、依次递进和螺旋上升。比如,在小学阶段要注重学生情感定向、行为定型、基本观念和浪漫学习等四方面的意识培养,在中学阶段则是注重精致学习、理性思辨、核心价值和社会态度的培养。

浙江大学教授肖龙海:九年一贯制教育可以这样概括:“一张蓝图绘到底”指课程一体化;“一年接着一年干”指教学的一体化;“一班人马干到底”指教师协同一体化。

课程一体化主要涉及课程标准、教材、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及学习与评价方式一体化等问题。课程一体化的关键是课程标准一体化。我国颁发的核心素养要求是一个整体的结构,由此引申出教育主题、课程内容设计的前后连接一体化。

教学一体化就是教学衔接,最重要的是承上启下、前后连贯一致、学科关联配合、跨学科整合教学等。学习方式上也要一体化,比如说,从一年级开始就要采用研究性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

不论是基础性课程,还是拓展性课程,九年一贯制为一班人马都能够教到底创造了条件。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自己既能够从小学教到初中,也能够和其他教师共同开展协作教学。教师协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开展教育会诊。现在是网络时代,特别推荐远程会诊,这也能很好地实现教师协同。教师协同化涉及教师团队合作、教师与其他教育人员的协作,还有家校协同等问题。

记者:九年一贯制优势发挥不理想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改进?

王盛之:很多九年一贯制学校并非一开始就按照九年一贯制教学要求进行系统设计,因此使得有些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分成几个校区,或者学校硬件设施缺乏个性化的配套,因此无法完全发挥九年一贯的优势。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一直以来采用五四制教学方式,但适合五四制的教材很少,也缺乏区域评价等软件上的支持。九年一贯制办学者可以联合起来,向有关部门建议,重塑重建一个五四学制的体系。

曹宝龙:其实最关键的就是系统性的问题,以上海为例,推行五四制后随着系统的改变,问题也自然得到解决。目前在浙江,九年一贯制学校并不多,我所希望的是将来新办的学校能多采取九年一贯制,一方面取得在浙高校教育资源的支持,另一方面九年一贯制兄弟学校之间、教师之间也能共享一些好的措施做法,再通过一些信息化技术手段赋能来提升分享的效果。

张文军:我对九年一贯学校的未来保持乐观。九年一贯制学校目前表现出来的一个“劣势”是孩子没有从小就操练过多的应试技巧,因此应试能力会不及别的学校的学生。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核心素养、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能培养孩子非标准化解决复杂真实问题能力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会非常有竞争力。九年一贯,可以让孩子的生命得到更加完满的绽放。

金晓东:目前,九年一贯制主要为“五+四”和“六+三”两种模式。但无论哪种模式,在很多学校都存在两个学段简单连接的现象。有些学校甚至是两套管理模式在运转,各自独立,互不干扰。而从杭州的现实情况看,九年一贯制学校有着很大的优势。我认为应该在课程上做文章。通过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整合及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融合,加上德育课程(从立德树人角度,形成九年一贯的德育体系,包括德育活动、德育课程、家校合作等)的研发,真正体现对学生的九年整体性培养,使他们在思想品德上经过九年培养呈现出非常鲜明的学校烙印,同时学业上也能受到一贯制的完整化、体系化的教育,在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等方面也能凸显学校特色。从而使学校真正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使学生真正成为接受九年一贯影响下的学生。

王文森:“公民同招”大背景下,九年一贯制学校迎来了发展契机。建议各地更加重视此类学校的规划、建设和发展工作,给予政策上适当的倾斜,比如在管理团队配备、评优评先、小升初招生、办学经费等方面适当放宽。先培育一批,再带动一批,最后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和社会效应。

周华松: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要变革,要更适合九年一贯的办学体制,如不设中小学分段,而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管理重心下移,重学段分级管理。学生评价的手段、方式和内容要变化,在体现学生年段特点的同时,更要体现评价维度、目标方向的一致性。期待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对九年一贯办学机制的指导,对九年一贯制学校进行适度政策倾斜,完善区域教师队伍研修、岗位设置等机制。

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陈仲红:从学校外部说,要给学校创建好的生态环境,要从区域层面给九年一贯制学校建立评价创新的机制,鼓励学校回归教育初心,促进教育改革。学校内部要在内涵发展、课程整合上下功夫,调整教学思路,重组教学体系,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建立鼓励优秀学生深度学习的制度,促进优异的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学校内部应重新调整教师的工作量,可以用项目制鼓励教师优势发展,优化教师结构,从而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浙江大学周谷平教授:当今的教育改革必须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愿景,提出了“双循环”的概念,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再开展国内国外双循环,由此更需要自主科研创新,以及完整的产业链。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好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诉求。九年一贯制,是创新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大单元制、项目式教学等教学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