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展台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0年11月13日 星期

打造世界生物制药制高点
——带你走进温州医科大学生物制药专业
李校堃院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在一起。

□俞寅琳 汀 兰

10月18日,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在温州医科大学正式开幕。其中,大健康论坛——首届生物药物与分子调控瓯江论坛暨之江科技论坛生长因子与疾病峰会,搭建了医药健康领域的顶层交流平台,为参会嘉宾带来了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和最新的行业发展趋势。

会议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医大校长李校堃说:“如何让自己成长为一名真正有家国情怀的医生?希望大家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医者仁心、大爱精神。学校会竭力为同学们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希望同学们可以利用这次机会接近大咖,拓宽眼界,以后也走出温医、走向国际,成就更好的自己,成为学校的骄傲!”

温医大药学院生物制药专业的师生对此最有感触。

温医大生物制药专业创建于2008年,设有生物制药系。温医大生物制药专业在2019—2020年全国生物制药专业排名中位列第二,是浙江省一流专业、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通过积极服务企业创新和成果转化,形成特色鲜明的“产、学、研、医一体化”的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模式。

生物制药系有20多名专职教师,100%拥有博士学位,60%具有海外留学经历,20%具有企业工作经历。除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校堃,还有国家“杰青”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优青”2人,省“杰青”、省“千人计划”等5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

团队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其中在Nature、Cell Metabolism、Circulation等影响因子10分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1篇,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973计划等各项国家重大项目,已立项国家自然基金共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光华工程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培养科学家、工程师, 也培养“生物制药界的马云”

“精英培养,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开启全产业链药学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中国的未来万亿产业提供一个技术人才培养基础。” ——李校堃

“很感谢母校温医大,最感谢肖健和李校堃老师,因为是他们带着我一步一步接触和了解科研,让我在本科时就找到了兴趣所在,建立了信心,也找到了科研之路。”本科毕业后被浙江大学录取免试直读博士的沈晨杰,目前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科学学院院士冯国平教授实验室的博士后,这是他的肺腑之言。在温医大4年期间,沈晨杰成功发表SCI论文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挑战杯”国赛一等奖,被评为浙江省感动校园人物。

导师肖健感慨:“沈晨杰大二开始跟着我做研究,常常深夜十一二点还在实验室,很勤奋。可以说,沈晨杰的优秀是培养发掘出来的。要个性化培养人才,导师责任重大。”生物制药系主任蔡琳也说:“学生差异很大,教师们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倾注所有的能力与精力。”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温医大药学院副院长黄志锋认为:“生物制药专业最大的特色是育人导向精英化,育人方式多元化。课堂育人,科研育人,协同育人。”班级规模小,每个班只有30多名学生。学生从药学院大类招生而来,一年后根据成绩和意愿进入生物制药专业,大二开始就有导师一对一进行辅导。视野比能力重要。有海外和企业背景的教师打开了学生的视野,带给他们丰富的资源,让学生一入专业就了解学科前沿和未来努力的方向。

生物制药专业另一个特色是教学内容多元化,创新精神培养从本科开始。学生们看到“我的未来在哪里”,更有学习的动力。除了课本内容的学习,本科生进实验室,参加研究生的讨论会。药学院还建立了示范教学中心,把“迷你小工厂”带到学校,让学生进企业,了解社会、产业、岗位的需求。目前,生物制药专业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浙江省精品课程1门,浙江省一流课程11门。

从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来看,考研率在60%以上,很多学生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浙江大学、北京协和医院、上海医科大学等地深造。也有到世界500强公司、国内一流制药公司工作,年薪很高,发展不错。

药学院副院长卫涛说:“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以科技创新建设为龙头,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凝练学科方向,搭建学术平台,形成了产、学、研、医一体化的‘多元协同、全链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全产业链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科研院所和医院整合到学院自身的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体系内,推进应用型药学人才的培养。这样的培养模式,既培养科学家、工程师,也培养“生物制药界的马云”。

带着使命感工作,

创造科研团队氛围

“围绕中心,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每做一件事都充满希望。”

——李校堃

“没有李校长就没有这个专业,我们都是被李校堃校长感召来的,他是我们的领军人物。”温医大科技处副处长王晓杰说。

2004年,原温州医学院校长瞿佳四下广州,代表温州向李校堃及其团队抛出最具诚意的“橄榄枝”。当时,正潜心研究基因工程表达技术的暨南大学教授李校堃欣然接受。投入2000多万元,属于他的实验室竟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建成了。给资金、给平台、给团队……温医大尽己所能给出优厚的政策,满满的诚意。一直怀揣着“生长因子”梦想的李校堃踏进了温医大。

从此,每个深夜,在温医大校园东北角的实验室里,灯火通明。在这里,李校堃和团队先后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及纯化技术、新机制的发现。

2019年11月,李校堃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温州本土诞生的首位院士,这是全国高校生物制药专业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也成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生物药物创新团队负责人。

2005年,李校堃初到温州时,跟随他而来的团队只有10来人。如今,这个团队已有100多人。团队中的不少年轻人已成长为国家“杰青、万人、优青”等各类人才。

肖健,当年随科研团队一起来到温州。无数个夜晚,他们守着一个个关键性的实验不敢合眼。有一次他们开会商讨生长因子新药的开发,当话题谈到该选哪类适应症患者作为实验人群时,大家产生了分歧。因为选择的实验人群不同,就意味着新药的开发方向和使用剂量、时间有所改变。“那天,我们一直辩论到凌晨3点。其实,这样的讨论也是常态,我们的科研氛围很好。”他说。

如今,肖健是温医大研究生院院长、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材料制剂与再生医学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获批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入选浙江省高校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他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王晓杰也是当年追随李校堃到温州的团队一员。王晓杰原来是一位企业老总,在企业的年薪有百万元,但她一直愿意在这个团队。问及为何留在这个团队,她说:“大学既能教书育人,又能进行新药研究和转化。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由探索。”为解决人类的疾病而工作,很有动力。“引导学生找到兴趣所在,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成长,多么有使命感!带着使命工作,责任感便能产生动力。”她说。

“李校长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其余时间都在工作,甚至在动车上还给我们开视频会议。他精力充沛的工作状态也激励了我们。”卫涛说。王晓杰也说:“李校长深夜12点打来电话,我们家属都认为是正常的。”

校企深度合作,

打造生物制药界的华为

“我希望且有信心,生长因子产业能够推动万亿产业的发展,推动科研发展,培养一批中国真正的高技术产业人才和未来世界领军人物,打造生物制药界的华为。”

——李校堃

今年7月,2018级生物制药专业学生陈胜云很高兴:“体验全产业链,未来我可以做企业家了。”他亲身体验了生物制药发酵、纯化、冻干的操作过程,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展现生物制药企业实际生产场景,进行大输液等实际岗位培训。他和同学们在乐清市生命健康产业园(温医大药学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温医大中试基地和生物制药虚拟仿真教室等地开展的“产教融合”暑期实习实训,共包括十大模块。他们还赴华东医药供应链管理(温州)有限公司、浙江医鼎医用敷料有限公司开展了实训观摩,对药品储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以及医用敷料临床应用、研发、生产和检验等有了系统的了解。

学院拥有国家基因工程药物研究中心、浙江省生物技术制药工程重点实验室、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多家知名生物医药企业共建产学研平台。近两年,在成果转化方面,生物制药专业获得2项临床批件和1000万元的专利转让收入。近五年承担国家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2项、国家自然基金50余项,课题总经费在2500万元以上。2016年,李校堃及其科研团队捧回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年,温州市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现为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落户瓯海生命健康小镇,启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我们有新药转化能力,这是企业特别需要的。企业可以为我们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等机会。校企紧密合作,实现双赢。”卫涛说。

生物制药专业“产教融合”项目由李校堃牵头和发起,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生物制药专业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推动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构建规范化实习实训和技能评价标准体系,提升企业和学校承担专业技能教学和实习实训能力,推动生物制药产教融合走向纵深,为建立生物制药专业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奠定基础,开启药学人才全产业链培养模式新篇章。

学院拥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浙江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浙江省产教融合工程项目,拥有包括珠海亿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乐清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等在内的10多个专业实习基地。与国际一流高校如哈佛大学、路易斯维尔大学等建立全方位友好合作关系,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讲学、建立合作机构,每年派出多名师生赴国外进行合作研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鼓励学生尽早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生物制药专业学生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挑战杯”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近20项。

与地方政府合建的“中国基因药谷”,总面积达150亩,总投资经费约20亿元,是温州市首个生物医药领域“152”工程,也是首个由本土院士李校堃领衔打造的重大科研转化平台,未来将形成近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打造国际一流的蛋白药物研发与生产基地,助力温州大健康产业发展。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