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青云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学英雄、爱家国的热潮。作为每年西湖博览会的精品项目,今年的中国杭州名师名校长主论坛——浙江省中小学名校长德育研讨也把目光聚焦到了爱国主义这个话题上。10月29日,来自全国、省内的知名德育专家学者、校长代表围绕“厚植家国情怀,培育时代新人”这一主题,就在新时代青少年心中厚植家国情怀的路径和方式展开了讨论。
尊重学生认知 引导准确理解
“爱国主义教育最核心的是要引导青少年对国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产生认同,如果学习主体得不到尊重,那么强势的、简单的灌输不会有实际效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檀传宝说,新时代物质丰富了,人的精神需求越来越高,爱国主义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传统的说教方式是走不通的。
青少年处于懵懂阶段,网络时代接收到的信息又五花八门,极其容易在遇到一些问题时对既有观念产生怀疑。檀传宝提出,爱国主义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教育让青少年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家和国的意义。“如果不把一个真实的中国介绍给孩子,孩子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没有经过‘风吹雨打’的,很容易受一些不利论调蛊惑。”他认为,批判性思维不是见到东西就反对,而是在事实基础之上去辩证认识。
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菱湖校区副校长毛芳芳说:“爱国主义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关注他人、关注社会,育人外延随着学段的上升要渐次扩大,学习视角应由此及彼、由近及远。”该校紧扣儿童视角,确定学习内容,搭建了以“人与自我”(生命感悟)、“人与社会”(生活之道)、“人与自然”(生存意识)为框架的“三与三生”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习惯养成、亲情关爱,责任奉献、家国情怀,世界协同、自然共生的学科素养。
“家国情怀需要学生通过自悟,内化为自觉行动。”温州市瓦市小学校长吴孔裕认为,教师所要做的,是唤醒学生的自觉。学校当以儿童视角设计课程内容,选取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在思考和辩论过程当中发展思维,形成正确价值判断。
利用自身资源 课程一校一案
“就和台州椒江区12名小学生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而高兴、嘉兴中小学生对南湖红船深怀感情一样,每个孩子都是生活在具体的环境里的,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也一定要在具体的环境里开展,为孩子提供知行合一的课堂。”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方红峰说,各地各校须结合当地独有的历史人文特点,按“一地一策”“一校一案”的做法,形成符合儿童认知的、各具特色的教育品牌。
“沉浸、参与、全景”是杭州市富阳区鹿山中学培育家国情怀的3个关键词。在该校,家国情怀全面渗透到日常课堂中,学生全员参与各种主题活动,校园环境全景展示爱国文化。据校长曹振华介绍,该校地处城郊接合部,生源一半以上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爱国教育就从“让各地的孩子爱上富阳,让富阳的孩子爱上各地”开始。学校设计了一系列关于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公民责任等的拓展性课程,以游、学、展、扬的形式开展,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在心里埋下爱祖国的种子。
台州市第一中学的爱国教育,则以“日新精神”为立足点。该校成立了“日新”青年党员学习社,刊出《日新》党建刊物,重谱“日新”之歌,共建“日新园”。“学校还创建了‘日新’思政课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采取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副校长陈一军说。
宁波市海曙外国语学校构建的德育微共体有灵活的组织形式,分别存在于师生、生生、亲子、家校之间。该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就以德育微共体为载体,“知”“行”“评”为主线,倡导学生“竞而不争,抱团成长”。“基于德育微共体的特点,我们把教育评价重点确定为团队、过程、发展,突出集体评价,同时注重每个人在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度和对其他成员意见的接纳度。”该校党委书记陈霞说,依托德育微共体这一载体,爱国主义教育突破了时空限制,更易于操作;活动层层落实、分工实践,更有实效;同时搭建起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平台,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更为深远。
“爱自己、爱家乡才会爱祖国。学校本身的力量很薄弱,需要社会支撑、家庭支持,学校需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场馆等资源建立一个德育场,一起来设计能让学生‘行走’的德育课程,把家国情怀融入课程当中。”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项海刚介绍,目前该区建立了90个基地,升级了41个课程,设计了80条线路,推动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去感受,去体验,去升华,让爱国主义教育从接受为主转向体验实践为主,从封闭转向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