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8月31日 星期

张雁南:我还可以做更多的事


□本报记者 陈蓓燕 通讯员 杨斌英

开学前夕,情景剧《最美的光》在湖州市“开学第一课”录制现场进行紧张地排练。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刘嘉臻扮演一名“小候鸟”,在音乐老师的帮助下,她最终克服自卑放声歌唱。

台上,学生们演得认真;台下,织里实验小学教师张雁南看得感动。因为她就是音乐老师的原型,剧中的故事也取材于她的教学生活。

2016年,张雁南从工作了16年的城区龙泉小学交流轮岗到了织里实验小学。这所乡村小学拥有3个校区,超过90%的学生都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了几堂课后,张雁南发现,同样的内容在城区学校上得得心应手,可在这里却“磕磕绊绊”。

织里镇上其他学校的音乐教师得知张雁南来了,开始频繁来“蹭课”。他们坐在教室后排,和学生们一样聚精会神地听课。课后还将张雁南团团围住,迫不及待地提问。张雁南理解,这些年轻的音乐教师急切地需要有人引领他们前进。于是,她暗暗下定决心,要发挥自己的热量,为乡村学校的艺术教育做点事。

作为浙江省手风琴协会、湖州市音乐家协会等行业机构的理事成员,张雁南贡献了自己所有的资源。她将舞蹈、声乐等方面的专家请进织里实验小学给学生们上课,并组建了校园剧、合唱、舞蹈、打击乐等一系列艺术社团,让学生们的艺术天分和兴趣得到了极大释放和发展。

“张老师的到来,让学校的艺术教育如沐春风。”织里实验小学校长周汉文说,从前学校很少参加艺术比赛,更别提获奖。而张老师到来后的两年里,学校不仅拿到了区艺术教育实验学校的金匾,还先后捧回了全国校园影视节目金奖、湖州市鼓号队展演一等奖、吴兴区合唱比赛一等奖等荣誉,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训练和比赛,变得阳光又自信。

张雁南没有过多关注荣誉,她只是一心投入教学,一门心思想着如何给学生们搭建更多有助于培育艺术素养的平台。就这样,时光走到了2018年8月,张雁南的交流轮岗期满了。“乡村的艺术教育相对薄弱,我还可以做更多的事。要不,我留下来吧。”正当师生们都在为张雁南即将离开而伤感时,她本人却决定留下,成为一名真正的织里教师。

其实,对像张雁南这样的“老”教师而言,她已不再需要“镀金”。留在农村学校任教,任务更多,责任更大,完完全全就是奉献。光每天上下班,她就要花上近2个小时,家中还有年幼的二娃需要照顾。如今,她早已习惯了天不亮就出门,“幸好家人很支持我,先生还特地申请了工作调动,就是为了能有更多时间照料好家庭,让我没有后顾之忧”。

正式留任后,她把自己的名师工作室也带到了织里,将镇上的优秀青年教师吸纳其中,和工作室内其他骨干教师一起学习提升。她还开通了“雁南音乐教学工作坊”微信公众号,无论工作多忙,每周都会坚持分享微课等教学资源。“张老师经常在公众号里点评教案,这些都是促进我专业成长的宝贵财富。”织里实验小学音乐教师丁菲菲说。

张雁南善于挖掘年轻教师的潜力,在听完课后愿意帮忙一起分析学生的学情,不断打磨教案,根据学生的状况再调整教学,手把手地教。“受张老师的影响,我也打消了离开织里的想法。”丁菲菲说,通过努力,她还获得了吴兴区教坛新秀称号,并指导学生获区合唱比赛一等奖,收获了教师这一职业带来的幸福感。

疫情期间,张雁南特地用电脑软件制作了课堂小游戏,利用网络互通实播平台,同时给织里实验小学、漾西学校等多所偏远学校的学生上网课。像体态律动、奥尔夫乐器这些有趣的音乐教学,不少农村学校的孩子都没有体验过。类似这样的“同步课堂”也给教师们提供了观摩学习、借鉴引领的新思路,大家一起线上备课、交流,互动教研、听课评课,效果很好。

雁南飞,歌声起。如今的张雁南依旧忙碌,她计划将艺术融入学校德育工作,筹备面向社会的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同时,以校园剧为载体,构建以剧冶情、导行、树人的育人平台,畅通家校联系……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