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青云
时已8月底,各校都进入了紧张的新学期筹备阶段。宁波市江北区实验中学校长钱朝虹和江北区新城外国语学校校长陈军民也更加忙碌起来,他们不仅要制定各自学校的新学期安排,还要反复沟通新一轮的同步课堂及教师培养事宜。
2015年,在江北区教育局的扶持下,实验中学和新城外国语学校正式缔结“帮扶结对”协议,由实验中学为新城外国语学校提供全面的办学指导。近年来,两校互动频繁,主要有联合教研活动、智慧教育技术培训、智慧教室理念培训、作业联合研讨、命题研讨、中考质量联合分析会等。2018年,随着“互联网+义务教育”的深入,这对昔日的伙伴又一次站到了“云”上帮扶工作机制的起跑线前。
同步规划、同步课程、同步研修、同步活动、同步发展……钱朝虹坦言,在这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远距离“五同步”中,实验中学考虑更多的还是对于结对学校教师,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帮扶和培养,“一所学校的师资培养起来了,就相当于拥有了长期发展的‘造血’功能”。
实验中学是城区核心优质初中,师资力量雄厚,在全校87位教师中,高级教师人数超过一半。而与之结对的新城外国语学校是由多所乡村中学合并建立起的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在此前的线下帮扶中,实验中学就有一项专门针对新城外国语学校青年教师的德育帮扶计划,每年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比如2017年的“青年教师对后30%学生的管理与转化能力的培养”,2018年的“咬住橄榄中间的40%”等,通过德育论坛、读书沙龙、德育公开课等活动形式取得了非常理想的培养效果。两校成为“城乡携手,同步课堂”试点学校之后,原先单一的德育帮扶插上了“云”翅膀,从线下转为线上,得以更多元化地展开,除德育外,教学、科研、教师活动等也纷纷进入了帮扶范畴。
“同步课堂时代的教师帮扶,主要依托于‘244’体系。”据钱朝虹介绍,“244体系”包括2门课程、4个班级、4位教师,它既是该校“五同步”的载体,也是城乡教师共同成长的摇篮。该校选择初二语文和初一数学这两门课程为先期试点课程,每门课都有一位实验中学的教师和一位新城外国语学校的教师参与,实验中学教师负责近端执教,新城外国语学校教师负责远端助教。每门课涉及1个近端班级和1个远端班级,因此双方共有4个班级投入其中。“之所以选择这两门课,是从新城外国语学校的学情出发,为了能尽可能地减小双方学生的差异。语文以阅读和写作训练为主,数学以趣味拓展为主。”钱朝虹说,4名教师并不是固定的,随着年级和班级的轮换,执教教师也在每年更替,越来越多的骨干教师加入到帮扶队伍中。
实验中学的党总支副书记、语文教师刘愔颖的阅读课是该校的经典课堂。其娓娓道来、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一下子就吸引住了网络远端的学生。在“云端”听课的教师们也直言,实验中学骨干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和课堂经验让自己获得了全新的教学体验。“同步课堂在教师间也架起了知识传递和情感互动的桥梁。两端教师通过共备、共学、共研,协调两个班学生的学习基础、习惯和能力,多元定位师生的发展需求。作为近端教师,我在输出经验促进远端教师及教研团队可持续生长的同时,也拓宽了自己的教育视域,看到了智慧教育助力下两校师生共融共合、美美与共的风景。”刘愔颖说。
“两校学情不同,要做到同步备课其实很难,我们一直在努力。”分管副校长蒋仕昂告诉记者,要完成一堂优质的同步课,除了技术支持外,更重要的是两端教师的默契配合。远距离课堂的效率往往会受到师生熟悉程度、问题预设难度、课堂气氛活跃度、学生反馈及时度等因素的较大影响,因而不仅是网络两端的教师,两所学校的教研组也会全程参与进来,课前集体备课、磨课,课后当堂评课、反思。两个试点学科教研组大约有60人,两校实施以教研组为单位的一对一结对模式,相关学科教师跨校组成教研团队,采用教学分享、论坛沙龙、工作坊等形式,共同开展主题研修,拓展教师的专业视野,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与补给。“看上去是我们在帮助远端教师成为能够独立担纲的教学能手,而事实上是两端的教师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了提升。”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