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2020年7月27日 星期

办好家门口初中 为基础教育“壮腰”


编者按:7月23日至24日,2020年全省设区市教育局长暑期读书会在舟山举行。会上,各设区市教育局长交流了各地加强初中教育的经验做法,剖析了初中教育面临的重点、难点、痛点问题,共同研究探讨了改进提升初中教育的对策和思路。本报将精彩发言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办好家门口初中,为基础教育“壮腰”

□杭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沈建平

近年来,杭州市持续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不断优化基础教育特别是初中教育供给侧结构,努力打造初中教育“新高地”。

为聚焦提升初中教育质量,杭州在全省率先启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明确提出率先实现教师平均工资收入高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强化教育配套“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的“三同步”刚性落实,加快义务教育资源标准化配置。同时,深化新名校集团化战略,确立“跨域突破、县域盘活、师资融通、技术带动、治理跟进”的新名校集团化战略3.0版本,开展了紧密型学校共同体、新教育共同体、学校发展群和教育联盟等区域内推进名校集团化的创新实践,以“互联网+义务教育”深化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建设,放大名师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的引领作用。此外,深化教育评价改革,2019年在全省率先实施公民办小学同步招生,2020年进一步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段学校“公民同招”,并不断完善中考中招制度,开展课业负担和学校社会满意度第三方评估、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及艺术素养监测,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下一步,杭州将深入实施办学条件提升、新名校集团化、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等8个专项行动,建设一批初中课程改革实验基地、“轻负高质”教改实验学校,在公办初中发掘、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特色项目,全面提升公办初中办学质量。

找准差距 强化措施

全面提高初中教育质量

□宁波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朱 达

办好初中教育,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深入思考,及早行动。当前需要着重处理好“四对关系”,即公办初中与民办初中的关系、强校与弱校的关系、均衡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学校硬件与软件的关系。

坚持公民办学校一视同仁、公平发展、互不享有招生特权的原则。办好公办初中是各地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民办学校要改变生源依赖的发展模式,注重内涵发展,加强品牌建设,走特色发展之路,吸引适合本校特色的学生群体,为他们提供适切的教育,成为多元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摒弃“唯分数、唯升学”的错误想法,科学对待公办与民办初中的选择。加强对公办背景民办学校的整治,还民办学校以“真身”。

薄弱初中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关系着“公民同招”政策的实施效果。一方面,要加快学校建设,加大优势资源的供给;另一方面,要加快帮扶结对、集团化步伐,通过优质学校输出品牌、管理、师资等方式,快速提升薄弱初中的办学水平。优质高中名额分配要向薄弱农村初中、不选择生源的初中学校倾斜,增加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学生的升学机会。

坚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在办学条件与资源配置上充分考虑区际、校际及不同群体间的均衡。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路径,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打造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在做好学校硬件建设的同时,抓紧推进学校软件建设,实施内涵发展工程。通过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激励机制、加强督导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加快初中全面提升,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温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郑建海

近年来,温州教育始终高度关注初中的重要地位,聚焦初中学校发展难题,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引领、项目化推进,实施初中全面提升计划,落实一系列“硬核举措”,推进初中教育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取得了一定成效。

聚焦“四个同步”,着力扩张优质初中资源。“四个同步”即“扩容”“提质”同步、“改薄”“培优”同步、“集团化”“信息化”同步、“城镇”“乡村”同步。

聚焦“四新路径”,深化初中教育教学变革。近年来,温州全面启动“未来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在育人层面重点完善“三全四课五育”育人新模式。在这个整体架构下,聚焦初中育人重点难点,持续探索四条变革路径,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新常规教学”“新素养培育”及“新评价变革”。

聚焦“四大机制”,优化初中教育发展环境。近年来,温州主动完善师生减负、师资均衡、招生考试、公民办学校协调发展四大机制,积极为初中教育提供更好的治理支撑和发展环境。

下一步,温州将更加精准切入初中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以“初中学校全面提升行动计划”为载体,全面提升初中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继续在加大投入、优化布局,提升内涵、建强队伍,创新育人、提高质量,科学治理、优化生态上下功夫。

“壮腰”补短板 “破题”谋发展

□湖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潘 音

在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和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改变初中教育薄弱现状任重而道远,需久久为功。

面向未来,湖州以“六个一体化”建设为抓手,推动初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评价机制上,锁定“德智体美劳”一体化发展,从规范课程设置、优化考试评价、建立质量监测体系等方面,纠正初中阶段“唯分数论”的片面教育价值观。在教育力量上,实现“家·校·社会”一体化发力。在教学提升上,借助“互联网+教育”一体化助推,提前一年实现全市义务教育乡村学校结对帮扶全覆盖。在深化改革上,依托“新型共同体”一体化跃升,推动名校集团化办学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完善学校发展性评价机制。在资源供给上,保障“教育高投入”一体化升级,不断加强初中教育资源供给,想方设法提高农村初中教师待遇。在师资培育上,确保“教科研成果”一体化共享,借力云平台,打破门户观念、破除校际壁垒、缩短城乡差距,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升初中教育质量

□嘉兴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周建新

嘉兴高度重视初中教育的发展,2019年出台了《关于推进市区中小学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目前又在拟订《关于实施初中强校工作的意见》,聚焦初中教育发展。

近年来,嘉兴深化初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健全初中教育质量监测机制,今年将劳动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以深化改革带动初中教育质量提升。在教育保障方面,加强统筹,完善初中学校规划布局,加大初中教育经费投入,完善初中教育质量考核激励机制,将初高中教育质量和公办初中强校工程纳入对县级人民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同时,以“名校复兴”“新优质学校”及分层走班教学等试点学校为示范,以优质学校为龙头推进初中教育集团化办学、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探索将城市薄弱或农村小规模学校委托市内外名校或专业教育机构管理。此外,以队伍建设为着力点,完善校长梯度培养体系,建立健全教师人才体系,名师名校长、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培养向初中学校倾斜,积极搭建长三角地区校长和教师交流平台。

下一步,嘉兴将进一步扬优势、攻短板,补弱项,深化初中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初中教育质量,高水平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初中教育的满意度,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坚持“一分二统三联动” 为初中“壮腰”

□绍兴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姚国海

近年来,绍兴立足均衡提质,坚持落实“一分二统三联动”机制,挺起了初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坚实脊梁。

教育教学坚持“一分”,绍兴全市以点带面深入推进分层走班,有效地提升了初中课堂教学效果。资源配置坚持“二统”,初中均衡基础在办学条件,关键在师资队伍,绍兴通过城乡“两个统”,让全市城乡初中实现了校际办学条件均衡、师资队伍均衡,通过均衡的资源配置又进一步推进生源均衡,从而全面补齐接长了绍兴初中的基础实力。提质发展坚持“三联动”,近年来绍兴不断强化初中教育校际、评价、区域联动衔接,努力在抓教共体建设城乡联动、评价改革初高中联动和优质均衡全市域联动上下功夫,实现了教育教学上下衔接、教育资源城乡均衡、学生评价前后延伸、提质增效全面联动,激活了初中发展的一池春水。

下一步,绍兴将在扩大优质资源、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学校管理、完善教育评价上再发力,努力营造初中教育提质“壮腰”的良好生态,为推进各学段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为打造教育“重要窗口”贡献最美“初中风景”。

精准施策 促初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金华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楼伟民

在促进初中阶段均衡优质发展上,金华始终坚持聚焦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引领均衡,在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让“五育并举”真正落实落地、引导学生自主发展上持续发力。

聚焦“公民同招”平稳落地主导均衡。全程抓细抓实“公民同招”平稳落地,坚持目标导向,抓细政策研制,破解社会关切,抓严招生纪律。

聚焦区域优质资源共享力促均衡。致力于以现代化创建带动均衡,以标准化建设拉动均衡,以集团化办学促进均衡,以互联网结对助推均衡。

聚焦“提质减负”落到实处推动均衡。出台《金华市中小学“提质减负”实施方案》《关于规范基础教育各学段学科教学行为的通知》,以最坚决的态度抓好“提质减负”工作,积极开展县(市、区)的常态监测。同时,出台包括规范上学时间、规范教学行为、规范作业布置等在内的“提质减负”十大硬核举措。

聚焦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均衡。深化评价制度改革,改革完善教师分类评价机制,清理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深化中考改革,推进信息化精准教学改革。

聚焦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均衡。狠抓师德师风、人事改革、教师质量及教师数量,清理规范非教学岗位占用专任教师编制,加强一线教学力量。

把好脉搏 找准病根 对症下药

□衢州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 蓝水高

改变初中教育教学质量薄弱的现状,需要综合施策,系统发力。

学校布局上更加优化。全面启动新一轮中小学校布局规划调整,不断提高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坚决推进“公民同招”。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提升初中学校的整体面貌、水平和实力。

办学模式上更加创新。全面推进“互联网+”城乡同步课堂,实现全市城乡帮扶结对全覆盖。全域创建城乡教育发展联盟,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努力推进各地初中学校全面可持续发展。全力开展集团化托底办学,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教学评价上更加科学。完善制度设计,强化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促进本地区各学段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实行结果溯源,以招生起点生源的提升发展情况作为考核评价的指标。

教学常规上要更加精细。推动学校之间、学科之间的整合统筹,促进区域内初中学校间的良性合作与竞争。强化学校责任,督促学校层面切实加强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不断驱动学校落实主体责任。强化结果运用,增强教学常规的刚性与校本化,强化教学常规考核的结果运用。

队伍保障上更加到位。全力保障编制,按省定编制标准配齐配足教师数。全力提高待遇,建立与公务员津补贴同幅度、同标准增长的联动机制,落实农村教师特岗津贴。全力强化培训,建立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全面提升初中教师的整体素质。

聚焦破解“五大”问题,加速推进初中崛起

□舟山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祝幸安

要加快初中崛起,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聚焦破解初中教育存在的办学生态不良、县域教育发展重心不准、布局不均衡、队伍建设薄弱、办学理念不端正等“五大”问题。

近年来,舟山对新校、弱校采取了扶持保护期政策,在3~5年的保护期内,要求名校落实集团化管理的主体责任,并鼓励在满足条件的新校、弱校中率先进行小班化教学尝试,舟山还将加强城乡结对帮扶共同体建设,进一步深化“互联网+义务教育”工作。舟山市委市政府出台加强海岛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压实县区初中教育发展责任,努力破解县域教育发展重心不准问题。舟山还将进一步发挥教育督导作用,加大初中教育在县区政府教育发展考核中的权重,同时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初中办学条件;针对布局不均衡问题,舟山将把调整渔农村特别是离岛初中布点作为新一轮优化学校布局的重中之重。此外,舟山将端正办学理念,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干部的观念问题,切实跟进教育评价改革,完善初中学校评价制度,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舟山还将大力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三级教研平台建设,并实施初中名师培育工程。

实施初中“壮腰”工程,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丽水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王 平

丽水把初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环节,争取到2025年,初中优质资源覆盖面达到四分之三,符合初中强校标准的学校比例达到二分之一,现代化学校比例达到三分之一。

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着力办好每一所初中学校。建立初中强校市域统筹机制。实行初中“跨山统筹”,形成市域教育整体发展优势。深化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建设城乡教育共同体,发挥优质资源辐射作用,促进各类初中均衡发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初中教师队伍。强化名师、名校(园)长培养。建立理论、实践“双导师”制培养模式,聘请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结对指导,全程推进课题研究和实践,全面提高校长、教师专业水平。加强初中校长队伍建设,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建立初中校长退出机制,引导校长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道路。加强和改进教研工作。完善市、县、校教研体系,健全教研员准入、退出、考核激励和专业发展机制,优化教研队伍建设。大力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构建市、县、校三级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研新模式。推行教师积分制管理机制,从师德修养、爱岗敬业、教学相长等维度全方位记录教师从业全过程。根据需要,将评价结果与评选、考核等结合,激活教师发展内驱力。同时,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以“三度”为导向,推进初中崛起

□台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黄人川

台州坚持以提升优质度、均衡度和群众满意度为导向,突出统筹、建强队伍,培育品牌、完善制度,探索区域推进初中崛起的行动方案。做到思想崛起,思想上引领,观念上先进;队伍崛起,有优秀的校长、有活力的教师;名校崛起,有标杆引领,有优秀的联盟。

强化统筹推进,增强工作系统性。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初中崛起工程工作专班。出台一系列支持文件,力争政策上有所倾斜。及时调整初中校网布局,谋划一些重大初中建设项目,推动与上海等地基础教育名校合作办学。

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实施引才留才育才行动。加大名校长、名师引进力度,培育高水平初中名师、名校长;开展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优秀教师暖心关爱行动。实施能力提升行动。重视教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课改能力、研究能力、信息化能力,助力打造“轻负高质”的高效课堂;建立健全初中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制度,培养一批支撑初中崛起的“灵魂”校长。实施党建引领行动。选配党员骨干教师、校长担任党组织书记,培育一批党建品牌,着力提升初中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

强化品牌建设,打造标志性成果。适当增加初中学校“幸福学校”创建比例。创建一批智慧校园示范校及一批“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示范校、示范区。创建一批优质联盟,重点提升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和随迁子女学校的师资水平、教学质量。

强化督导评价,突出系统性保障。完善督导视导制度、监测评价体系、考试招生制度。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