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基础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4月29日 星期

复学季,如何应对“教”与“学”的挑战


□本报记者 朱 丹

自复学以来,我省中小学及教师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还面临着接踵而来的教育教学问题,如“复课后先教什么”“课堂教学怎么做调整”“线上教学经验如何迁移”……面对后疫情时代的种种有关“教”与“学”的挑战,学校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记者就此采访了我省部分中小学教师和相关专家。

厘清学情,找准教学起点

“‘停课不停学’期间,由于家庭教育条件、网络环境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不同学生宅家学习机会及学习质量是严重失衡的。这势必导致开学伊始实施线下教育时,学生学习起点的严重不一致。”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嘉兴市教育学会副会长朱建人分析,这给班级授课带来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教师们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几乎难以落实“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等教学理念。

前不久,省教育厅教研室在发布的《关于中小学生返校开学的教学建议》中提出,复学后教师要运用课堂观察、调查、谈话、问卷、作业、检测等多种方法,了解每个学生的居家学习效果,合理确定教学起点,安排衔接教学内容;同时强调,小学阶段不提倡采用书面考试,中学阶段也要防止高密度使用统一测试。

近日,衢州市新星小学创设了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检测方式,如“我是小老师”“有奖知识竞赛”等。“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在互动中掌握学生前期线上学习的真实情况,后期线下才能更好地查漏补缺。”该校教师徐璐说。

“‘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不能为了赶教学进度而忽视学情,必须留足时间来让学生对线上学习的内容‘磨一磨’。”龙游中学教师谭学武告诉记者,开学第一周,他在班里进行了一次回顾性的“线下体检”——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知识结构,或以自编试题的形式对线上学习的内容进行扫描式回顾。

正视差异,进行个性化帮扶

为了做好从居家学习到学校学习的衔接,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小学数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于4月19日至21日开展了一次全省范围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每个县区各年级至少完成了3个单元的数学教学内容,虽然线上教学“效果很好”及“效果良好”的比例合计超过了60%,但是不同学习内容呈现的学习效果却存在较大差异。对此,该调查团队建议,学校要合理安排复学衔接的清单,形成“一校一案”“一班一案”“一人一案”,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复学后,学校教育的痛点正是学生之间无限真实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存、学习动力、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在杭州天地实验小学校长、省特级教师王雷英看来,教师只有正视这些真实的差异,才能确保人人发展。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该校教师首先从分析不同情况的差异开始,从中找出共性差异;然后按学习困难、差异类型进行整合归类,进而组建项目式学习小组;最后实施精准帮扶,根据一些学困生的学情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

“疫情倒逼课堂转型,学校教学组织方式从班级授课制走向了项目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朱建人认为,教师们可以引导学生践行陶行知倡导的“小先生制”,让后进者与先进者结成学习“脱贫”对子,以获得精准的帮扶;而先进者通过帮助后进者,以获得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将班级授课制下个别化教学缺失的劣势转换为良好的群体学习“场域”。

迁移线上经验,探索融合教学

省教育厅教研室牵头的问卷调查还显示,64.92%的受访教师愿意在复学后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同样地,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联合调研组在调查长江沿线部分地区中小学网课实施情况时也发现,六成左右的受访者认为“恢复正常教学后,线上教学仍然可以继续下去”。

在杭州银湖书院未来教育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教育学博导桑新民看来,学校教育已经无法回到疫情前的教学样态,广大一线教师正在经历一场超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攻坚战。“为避免退回老路,教师们要善于利用网络中大量的优质课程资源,从学科角度去整理、迁移有价值的经验,并在课程教学信息化的探索中实现因材施教,破解学生两极分化的难题。”他说。

在这个特殊的转型期,天地实验小学采取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这种混合式教学高度强调团队合作。”王雷英介绍,该校充分发挥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作用,指导教师团队基于真实教育场景和学生学习现状对教学方案进行讨论。

“虽然疫情下的在线教学还处于雏形阶段,但对我们探索未来学校教学方式、育人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授杨小微认为,后疫情时代,学校及教师要以此为契机,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