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基础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4月1日 星期

把每个学生培养为合格的劳动者,是教育的基本职责


□熊丙奇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要求,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什么要加强劳动教育?《意见》解释:“近年来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但仍有部分人认为,脑力劳动也是劳动,学生好好学习,不也是爱劳动吗?这是对劳动教育的狭隘理解。劳动教育不只是让学生从事力所能及的“体力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形成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

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根源在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价值观出了偏差。近年来,有的家长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替孩子包办了除学习之外的一切,这一方面是为了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另一方面,有的家长认为,这可以促进孩子树立成为“精英人才”的理想。此外,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孩子们一直“被教育”,不好好学习,今后就会去当环卫工人、服务员等。潜移默化中,学生们就嫌弃劳动,不尊重普通劳动者。

正因此,带来了一系列教育问题:尽管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但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却不待见,如大部分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读中职学校,一再要求提高普通高中录取率;很多高职、高专学校不安于职业教育定位,而是想提升层次,以学历为导向办学;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已接近900万,尽管就业形势严峻,但依然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有业不就”,原因是看不起普通劳动岗位。

培养每个学生成为合格的普通劳动者,这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本职责。加强劳动教育,如果仅仅被理解为给学生布置一些劳动作业、开设劳动课程,而不从根本上转变教育价值观,那么,劳动作业会被视为学生的负担,劳动课程也会流于形式。

形成新的教育价值观,首先需要在教育普及化时代摆脱“精英情结”,不能再把教育、学校、职业等级化。我国有句俗语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里的“人上人”,就是人才等级化的陈旧人才观。随着生活条件变好,不少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吃苦,创造条件让孩子“高人一等”。

其次,要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切实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学历”等不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在片面强调分数、学历的教育环境中,教育价值观无法得到改变。近年来,一些教育人士认为抓好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在施行素质教育,因为在提高学习成绩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吃苦精神和坚强意志,智育也就涵盖了德育、体育、劳育、美育,或者说起到了与这些教育同等的作用。事实上,这是粉饰“智育至上”,而不是真正的“五育”并举。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