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县壶山小学 李 莉
音乐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欣赏可以极大开拓小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与创造能力。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要找准切入点,才能使学生更有效地聆听音乐。游戏的导入、图形谱的运用、创编歌词、资源整合等都是切入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手段。
一、架设音乐的“互动点”,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模式往往是听歌、分析歌曲,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明显不符。学生完全是被动学习,毫无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从音乐欣赏教材中发现并找准切入点,运用不同的“玩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缆车》是一首著名的由意大利现代歌曲改编成的管弦乐曲,表现了乘坐在登山缆车上的旅游者们欢乐兴奋的心情。该乐曲以乐观洒脱、粗犷热情的情绪和风格赢得人们的喜爱。
其片段一中A主题旋律起伏较大。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旋律高低的起伏变化,教师采用了玩气球的方法,在旋律最高的点将气球抛出去。教师先示范,然后请学生听着音乐自己扔气球。这就要求学生有非常高的专注力,能够听出旋律的最高点和乐句的衔接。“玩气球的游戏”让原本抽象的音乐变得形象有趣,学生在“玩”中体验到了音乐中各要素的变化,不知不觉走进了音乐。
二、抓住音乐的“基础点”,促进学生情感体验
主题音乐是构成乐曲的基础。图形谱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体验、表现音乐。通过画旋律线或比画不同的旋律进行,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体验与感知音乐旋律的走向、情绪的平缓与起伏、力度的强弱、乐句的长短,引导学生体验、领悟旋律进行中蕴含的美,更深刻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不同形象。在《缆车》教学中,主要采用让学生通过图形谱的方式把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出来。
在片段一中,A主题音乐出现时,教师让学生唱主题音乐,画出旋律线后,并标上唱名,学生跟随着旋律线边画边唱,进一步熟悉了主题旋律。
在片段二中,B主题音乐出现时,教师又巧妙地采用了画旋律的办法,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旋律的变化,三个乐句也一目了然。为了让学生了解乐曲结构,教师又借用图形谱,将乐曲结构浅显化、直观化。“画音乐”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主动参与到音乐欣赏的教学中。
三、切入生活的“链接点”,加强学生音乐感悟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音乐,挖掘它们的“弦外之音、意外之境”的丰富内涵,自然而然地进入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再结合自身实际,产生新的音乐感悟。
教师要善于在深入挖掘音乐文本感情因素的基础上,把握动情点,抓住音乐作品表现情感差异的乐段或乐句,引导学生仔细玩味。聆听并不是学生欣赏音乐的唯一途径,与其说学生感受和鉴赏音乐的能力是“听”出来的,还不如说是“唱”出来、“奏”出来、“表现”和“创作”出来的。
这首歌曲由意大利作曲家路易斯·丹查创作于1880年。“富尼古丽,富尼古拉”是象声词,模仿缆车在钢丝绳索上发出的声音。歌曲由A、B两个乐段组成。B乐段是副歌,多次重复“富尼古丽,富尼古拉”这句歌词,歌曲情绪欢快热烈,采用富有动感的八六拍子,生动地刻画出坐在缆车上的人们兴奋得意的心情。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就采用了唱的方式,将有趣的歌词填入到乐曲中,师生合作演唱,将乐曲欣赏推向高潮。
四、倡导资源“整合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背景和条件。课程内容的整合性、目标的开放性和实施过程的动态性必然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作为载体和支撑。课外音乐资源的运用让欣赏范围扩大,聆听内容更加丰富,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音乐欣赏知识,加深他们对音乐风格、表现形式的体验,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在这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播放了两个视频,进行拓展教学。男声合唱《缆车》视频中有整个管弦乐队伴奏,气势恢宏,当听到B乐段时学生情不自禁地演唱起来。
另外,音乐教育就是要运用各种手段,使学生能产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分享音乐的快乐,在音乐教学中增加声势、乐器教学会极大地提高这种效果。在欣赏片段二中的B乐段音乐时,教师设计了声势(拍手、拍腿)并加上铃鼓。乐器的加入让这段音乐更加欢快,学生就这样在和教师“玩”的过程中体验着音乐。
如何从有限的音乐作品中挖掘有价值的教学元素?通过参与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欣赏音乐的途径和方法是音乐教师努力的方向。抓住音乐本体,找准教学切入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能让音乐欣赏课有效开展,使音乐欣赏课堂更开放,更有活力,更有创造性。欣赏音乐的方法千变万化,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感受音乐的本真,探寻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