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余杭区汀洲学校 黄燕春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培智学校, 2016年6月,第一批毕业生9人走出校门,大多数只能待在家里,程度差的需要家人照顾,程度好的基本可以实现生活自理,但也不具备独立工作能力。
目前学校有14个教学班,在校生138人,90%为中、重度智力障碍。其中八年级2个班共有20人、九年级3个班共有29人,这些学生即将毕业进入社会,如果不能很好地对其进行生活技能培训,就会出现“走出校门,走进家门”的情景,成为家庭、社会的负担。
培智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使智力障碍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交往,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培养简单劳动技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回归主流社会。
基于学生现实需要、课程建设需要以及学校特色发展需要,学校尝试以技能训练为载体,创设锻炼机会和场所,提升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
一、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训练的研究现状
1993年,国家教委的一项实验结果认为,对中度智力残疾儿童,应以生活经验为中心,对其进行必要的劳动技术教育。接下来,全国各地特殊教育学校纷纷开展研究。杭州市杨绫子学校校内开设“面点房”“小超市”,进行西点制作、商品买卖的实操训练,3名杨绫子学校毕业学生王正平、王梦婷、马肖辉,是“智慧树”甜品店主要店员,该店专卖咖啡、蛋糕、盆栽等,目前营业额稳定。与盈利相比,更重要的是这3个特殊学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能为社会作贡献的好公民,同时证明了智力障碍导致的生活适应障碍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改善。
依据2016年教育部编制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发展需求及学校实际情况,学校生活适应课程组及劳动技能课程组成立教师团队,试图合作探析高段培智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发展路径。
二、以技能训练为载体提升生活适应能力
1.基于学生能力,设定“三好”培养目标
智障学生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大脑损伤,身心发展出现障碍。由于其特殊性,常常受到特殊“照顾”与“包容”,容易形成依赖。而从长远角度来说,学会如何自理、独立、融入社会才是他们最需要的技能。为满足和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学校提出“三好”培养目标,即“好照顾、好家人、好公民”。“好照顾”(C组目标)特指通过学校教育,学生受到更好的照顾;“好家人”(B组目标)则为通过教育可以参与家庭生活的人,“好公民”(A组目标)为可以参与社会生活的人。
例如:端午临近时,对学生开展一次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非常清楚每个学生的能力,设定相应的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有所得。A组学生在日历上区分公历与农历,了解端午节的风俗,认识艾草,学包粽子,锻炼动手能力;B组学生做好A组学生的助手,分发粽子、碗筷等,活动结束后整理场地,搞好卫生;C组学生能接受同学和教师照顾,并把碗筷放到指定位置。
2.分学科落实,促进技能形成
分学科统整教学的最大优势就是不同学科的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每个技能训练阶段,让知识与技能得到统一和同步,达到更有效的训练效果。
学校定期开展生活小技能竞赛,检验学生的技能训练效果,在比赛中引导学生养成生活自理意识,同时满足表现欲和成就感。
例如制作凉拌黄瓜比赛,A组学生要求独立完成削皮、清洗、切片、搅拌;B组要求在教师或同学帮助下完成;C组学生在教师辅助下完成削皮和清洗工序。最后评出“美食小达人”“最默契团队”等称号,全年级学生一起分享交流协作成果。
学生在比赛中不仅学会了整理床铺、洗衣服鞋子等技能,而且学生之间也更友爱,A、B组学生会自觉、主动地照顾C组学生;C组学生也愿意接受别人帮助。
三、真实场景训练使生活技能顺利拓展
为让学生习得生活技能不与实际生活脱节,学校创设场地,让学生练习角色扮演、模拟真实场景,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学校创设家政岗、门卫岗、卫生岗,让高段学生跟着工作人员,一起参与工作,从而助力学生在实践中强化生活技能及发展交往能力。
家政岗要求:与食堂人员一起把饭车送回食堂,负责每天清洗餐盘工作;报刊岗要求:区分报纸、杂志种类,并分发到相应办公室;卫生岗要求:和生活教师一起负责每天拖地工作。
教师对学生进行岗位培训,合格后开展工作,耐心指导并及时指出不足,每月对学生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学期末评选优秀员工,给予一定奖励。
此外,学校开设种植园、烹饪室、家政室和模拟超市,给各能力层次学生提供实践基地,让他们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技能。
在模拟场景中,教师讲解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学生更容易进入角色,练习积极性更高,习得效果好。
每学期教师都要多次带学生走出校园,到真实环境中去锻炼。
例如:高段实践活动“游西湖”,组织学生以“柳浪闻莺”这一景点为活动背景,学生在外出过程中学习辨别方向、选择交通工具等,在购物过程中学习算术,在就餐过程中学习餐桌礼仪。在教师陪伴下,学生更自信地走出校园,融入社会。
四、总结
技能训练开展以来,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技能训练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劳动技能、语言沟通、视野开拓、社会交往等方面,提升了学生对生活的自信心和积极性。C组学生着装整齐,跟着师生一起外出时能不乱跑;会在超市选择自己想要的物品,不乱拿;吃饭的时候,用手抓食物次数减少;能听从指令,找到并拿取常用物品。
B组学生能很好地配合A组学生,自己整理衣物、房间,帮家长做一些家务劳动;能在家长的陪同下去超市选购自己想要的物品,并主动付钱;在快餐店、奶茶店能点餐消费。
A组学生进步就更大了,学会了自己上下学、独立外出购物、烹饪简单菜肴、有礼貌地招待客人。
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也感到很欣慰。一位许姓家长工作回家,发现女儿已经洗好菜,用电饭煲烧好饭,心里特别激动。一位赵姓家长说,孩子能自己上学,省去了他接送时晕车的痛苦。一位朱姓家长说,孩子现在吃完饭,能把碗筷收到厨房。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积累了大量相关的课程方案和实施策略,初步形成技能训练课程体系。技能训练中,教师从收集学生资料、评估学生能力、设计活动、安排功课表等,到按照教学需要,学会扮演各种角色,学会制作各种道具、学会创作与导演演出、学会活动组织等,充分灵活地运用各种人力、物力资源,使教学形态丰富、有变化、能尽量接近真实情境。教师运用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水平。
家长们亲眼看到孩子的进步,对孩子的期望值有很大提高。实践活动时他们跟教师一起组织活动,带孩子操作,活动后参与分析孩子成功的原因和不足,从一开始的沉默不言到现在的积极讨论,从一开始被动配合到主动参与,家长也一点点地在进步。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技能需求多样化,如何让特殊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还需要教师顺应时代,开拓更科学、更全面的技能训练体系。
学生有的生活在农村,有的生活在城市,不同的生存环境所需的生活技能不一样,教师开展技能训练,还需要从学生个体需求出发,在真实场景中学习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