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彪
近日,四川内江市资中县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14千米。成都、重庆等地网友均表示有震感。地震后,一段监控视频拍下的画面引发热议:一间教室里,学生们在教师的指挥下集体趴到书桌下方避险,整个过程井然有序。不少网友表示,师生的这番操作堪称“教科书式自救”。
视频画面显示的,是内江市威远县凤翔中学初一(6)班学生避险的场景。据介绍,这所学校开展应急训练已有10多年时间,每月都会进行一次应急演练,项目有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的人员疏散,所有师生都经过了充足的演练,所以能够在地震来临时,真正做到临危不乱。
在这方面,我们早有先例。2008年汶川地震,距震中不远的安县桑枣中学就创造了奇迹:地震波一来,该校教师大喊“所有人趴在桌子下!”学生们立即趴下,教师们迅速打开教室前后门,待剧烈震波一过,全校2200多名师生从不同教学楼、不同教室迅速冲到操场,以班级为序站好队,用时1分36秒。此次“零伤亡”的奇迹,并非老天眷顾,而应完全归功于学校长期的应急教育和充足的演练。
“教科书式自救”,彰显了学校应急教育之功。对于孩子们来说,应急知识和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经过长期、系统的教育培训和演练,才能在各种险情来临时保持镇静、从容。日本人防灾避灾与应急能力之强,就是通过从幼儿园到大学直至社会的系统教育培训历练而成。一项调查显示,在地震灾害频发的日本,有75%的学生认为“在不远的将来,身边可能发生大地震”,有90%的学生表示“最担心的灾害是地震”。这样强烈的危机意识,使得日本学生普遍具备迅速展开自救的能力。
急救知识,教与不教绝不一样。只有在平时更多地掌握紧急避险与自救技能,临危之际才能多一些镇定、从容,少一些慌乱、不知所措。此前,深圳一个9岁女孩乘坐电梯上行时,突然遭遇电梯下坠,她马上按下所有按钮,电梯从19楼渐次滑至1楼,女孩安然无恙。女孩事后说,她的自救知识是之前参观安全展览时学到的。
“教科书式自救”,源于平时的“教科书式教育”。对于学校来说,有必要把应急教育训练纳入必修课,完善教育体系,编写教育教材,推进应急教育演练系统化、常态化。对于社会来说,有必要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帮助和指导学校搞好应急教育演练。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可适时组织合成演练,强化学生的应急知识和技能。而对于家庭来说,应让孩子自小就接受安全知识熏陶,掌握自救等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