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2版:论文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12月20日 星期

卫星班融合教育模式的探索之路


□桐乡市教育局 杨尔娟

为深入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浙江省特殊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建立特殊教育多元安置机制,让更多残障儿童少年回归主流学校,2017年,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春晖小学成立卫星班。由于目前全国没有统一固定模式,卫星班的成立对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都提出了挑战。

一、保障管理机制,打造融合框架

针对普特两校管理整体架构的新要求,卫星班必须有清晰的顶层设计,才能明确分工,职责到位。

1.打造顶层设计,确保融合有效

春晖小学与特殊教育学校仅一墙之隔,根据“就近入学”原则,在春晖小学设立卫星班,经普特双方多次协商,充分理解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加强特殊教育卫星班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自责任,在卫星班的设立标准、师资配备、行政管理、业务管理、课程组织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

同时,根据《浙江省特殊教育卫星班设施设备基本配置清单》抓好硬件建设,配备粗大动作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等设备。

2.改革管理机制,确保融合规范

卫星班业务管理由特殊教育学校牵头,成立由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主任、两校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务主任、政教主任、总务人员、资源教师、相关班主任组成的卫星班工作小组。该小组下设保障协调组、评估鉴定组、教育教学组,形成垂直指挥、协同合作的管理系统。

保障协调组主要由两校教学处、学生处、总务处成员组成,职责是多方沟通,协调设施设备配置、后勤保障及经费开支等;评估鉴定组由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教师、心理辅导教师和普通学校相关学科教师组成,职责是开展语言、心理、行为、学业水平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评估,为融合学生建立个人档案,记录学生成长过程,决定卫星班学生的融合年级和走班融合学科,跟踪融合效果。本届卫星班在家长申请的前提下,评估确定了6名学生。教育教学组主要由班主任、任课教师、指导教师和康复教师组成,负责卫星班学生的管理、教学、康复、辅导等工作,同时安排相关课程。

3.制定相关制度,确保融合高效

为更高效地开展卫星班工作,工作小组制定了相关制度:一是普特联席会议制度,每学期召开一次;二是教学研讨会制度,不定期召开;三是家校座谈会制度;四是学情分析会制度,期中、期末各召开一次,主要由卫星班资源教师牵头,根据测试、作业等情况,做出学情分析,指出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二、营造融合氛围,优化生态环境

卫星班不仅仅是特校与普校的融合,更是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融合。首先管理层要有融合意识,其次负责执行融合的教师、普通学生、普通家长也需要有融合观念,普特两校采用“走进去、带出来,由双向流动到逐步融合”的方式,在多方协同模式下,使卫星班学生的学习生态环境得到不断优化。

1.搭建交流平台,促进观念更新

特教学生主要以中高度智力残疾学生为主,还包括脑瘫、自闭症学生,要在普通学校建立卫星班,对普通学校的教育教学是个挑战,对普通学校教师的思想认识更是个挑战。为让普通教师的思想得到转变,在卫星班启动的初始阶段,特殊教育学校与春晖小学组织相关教师走进对方的学校与课堂,增进对彼此学生的了解,逐步建立“融合校园”的大局意识。

2.加强宣传引导,争取家长支持

让特教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就读,双方家长都有一定的顾虑。特教学生家长最担心的,是孩子在新的环境里得不到尊重,受到排斥,被其他家长各种“投诉”。教师们通过政策宣传、家长会等模式进行家校沟通,让特教学生家长了解卫星班建设模式,使其放心并同意孩子进入卫星班学习。

通过融合案例分享、现场答疑等形式,普通学生家长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并反馈了一些心得体会。他们感受到,融合不仅仅是为特教学生,对提高自己孩子爱的能力、尊重意识等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依托实践活动,建立融合伙伴

评估小组决定将卫星班设在春晖小学三年级,将“关爱特教学生、伸出友爱之手”作为该年级德育主题,增进普特了解,营造大爱氛围,借助游戏、文艺表演、手工制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互相认识,学会理解和接纳,接受生命的多样性。

三、协同合作教学,提高融合质量

针对卫星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多元需求,工作小组设置了不同目标、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实行一人一课程、一生一课表,通过合作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等策略,实现从文化课全融合到技能学科全融合。

1.基于能力,技能学科全融合

普特双方决定对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等操作性较强的学科进行全融合,6名特教学生分别进入三年级相应班级和普通学生一起学习。在磨合阶段,对于特教学生来说,尽管在课堂常规、学习兴趣等方面都表现良好,但对普通学校的教学方式、教学环境会有些许不适应,互助小组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2.聚焦需求,个训课程重补偿

在技能学科全融合的基础上,根据对特教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感觉统合能力等方面的评估,选派康复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普通班级融合课表、个人课表、小组学习课表不断完善,进一步提升特教学生在普通学校学习的规范性。

教师通过小组教学、个别教学补偿学生缺陷,改善特教学生感统失调、言语障碍等状况,同时开设个训课程,主要指导学生学习生活知识,学会具体情境中的沟通与表达。

3.跟踪监测,评价分析随调整

评价遵循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以个别化教育计划和目标为主要依据,以多元综合评定为主要方式,使用无歧视性评估工具,开展学生发展性评价。

学业评价在普通学校日常单元检测和期中、期末统一测试中落实,社会适应评价则在日常生活管理中落实。

评价维度主要有品德、学业、语言、心理、运动、技能、习惯、社会适应等,评价结果主要用于发现问题、调整计划、转衔安置,促进学生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