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11月18日 星期

凡赛必获奖乱象须严肃整治


□李 强

媒体报道,宁夏银川市几名小学生日前去西安参加一个全国性书法大赛,并最终获得所在组别的金奖。这本是一件高兴的事儿,可家长发现,同样获得金奖的共有42人,获银奖和铜奖的则更多。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赛事动辄冠以“全国”“国际”等名头。只要参与就能获奖,雨露均沾,俨然已成普遍现象。凡学皆比赛、凡赛必获奖,意味着所谓的“一纸奖状”不过是“一张废纸”。所谓的比赛,为的不是激励,只是瞄准家长的钱袋,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比赛产业链。如此一来,既欺骗了家长,更毒害了孩子。

对于这一教育乱象,亟待严肃整治。以赛促学的教育手段,本身值得倡导。“为了神圣的那一奖,努力再努力”,成为不少人成长过程中非常难忘的记忆。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比赛却变了味。所谓的“金奖”早已不再神圣,奖杯随便就能拿,不少孩子更是拿奖拿到手软。

各类“金奖银奖”“金杯银杯”的泛滥成灾,暴露的是以赛促学的走偏,是一些校外培训机构的有意为之。表面上看,是家长普遍的焦虑感给了培训机构机会。家长希望通过比赛获奖增加孩子升学竞争的砝码,从而成为升入普高、大学的“救命稻草”。以营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自然就牢牢抓住了家长的这点心思,并“很贴心”地设奖。

所以,只有将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与招生脱钩,这些没有多少含金量的比赛获奖项目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家长们自然也就不会再被培训机构忽悠、裹挟,逼着孩子四处拿奖、考证。

我们最担心的,还是这股不良之风有可能从校外泛滥到校内。唯恐校园里的比赛也存在着奖项过多甚至泛滥、金奖含金量不高等问题。

普惠制的评奖必然背离参赛的初衷,注水奖项无异于给孩子的人生注水。对于各类比赛中的“李鬼”,不仅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管,家长更应擦亮眼睛、保持理性,不要被这种以圈钱为目的的比赛所蒙蔽,最终耽误孩子的未来。

事实上,中央和地方出台多项政策,力图让竞赛、证书等与升学、分班脱钩,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7月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也再次明确规定,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这些应对之策,无疑击中了问题的实质。

眼下,当务之急是加强督查,严肃整治变相的违规招生行为,确保各项规定的执行和落地。同时,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严把各种关口,挤掉比赛设奖中的水分。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