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
学院教授 李茂森
教师发展在根本上是自我导向的结果,其动力源于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和美好向往。然而在现实中的专业发展却并非如此。一方面,很多教师不得不接受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硬性规定的、制度化的一系列专业发展活动,被要求完成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长期处于一种“被发展”的尴尬状态;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自身的生涯发展中习惯于被动的执行、疏于主动的自我思考,在自我的遗忘中造成了日常教学生活的无意义感,严重处于一种“麻木适应”的生存状态。要彻底走出教师专业发展遭遇的种种困境,唤醒教师发展的自觉,激活教师发展的内驱力,让教师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则是一条通往理想与现实的必由之路。
首先,加强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美国教育专家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指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保持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需要教师不断去追问和回答“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老师?”“我要成为什么样的老师”这样的深层问题。唯有获得积极的身份认同,教师才能从自我的心灵深处自然生发出自主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追求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行为;才能在专业发展活动中努力消除知识获取与技能训练的技术化倾向,不断充实教师作为“人”的丰富性、生动性和整全性。这样,教师专业发展才会实现“作为‘教师’的人”和“作为‘人’的教师”的有机统整。
其次,教师学习应成为自觉自为的生活方式。加拿大教育专家富兰认为,教师的发展首先是自我的发展,变革的过程首先从内心开始。没有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内心的学习离不开外在学习的有效支持,更离不开教师的主动思考和自主筹划。诚然,外部安排或设计的各种“制度性学习”是不可回避的,但这种学习应是出于教师自身的自主需求,基于教师自身的自主选择,而不是强制性的规定要求。没有教师自身的内在需求和强烈愿望,任何“任务式”的专业发展活动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从“任务驱动”走向“自我导向”的教师发展,教师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和个性化得到有效彰显,教师学习的问题导向、批判思维和意义建构也成为现实。可以说,自我导向性的教师学习超越了“他主性学习”和“占有式学习”的不足,应成为教师自我负责、自觉自为的一种生活方式。
再次,让教师在“与艺术相遇”中发展和超越自我。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大多数教师习惯于保持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缺乏好奇、质疑和批判的意识,这种庸常的状态致使教师发展逐步丧失了自我改变和自我超越的可能。教育哲学家格林提出的“教师作为‘陌生人’”的隐喻和赵汀阳先生提出的“艺术的眼光”的看法,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教师应该有一种新的角度或思维去看待旧有事物。透过文学、戏剧、绘画、故事等多样的艺术方式,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师自身的人文修养和艺术素养,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觉醒教师的自我意识,充分运用想象这一独特的力量,不断打开和拓展我们的视域,去破除以往“理所当然”所设定的认识框架。在与艺术相遇的过程中,借助想象的桥梁进行理智上的认知探险,教师完全有可能在创造和探究性行动中去改变自我、发展自我和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