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1版:关注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9年8月30日 星期

从“蹭饭”开始,把平常事做出教育的味道


□杨文良

做校长,应该静下心来,做自己值得做的事,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如在平常事中发现教育的价值和契机,在平常事中做出教育的味道与精彩。

“吃”出管理

刚到后溪小学时,对什么都不了解,我给自己支了个招儿——到各个班级去“蹭饭”。

说是“蹭饭”,其实是要付出一些“劳动”的。去“蹭饭”前,我到这个班去看孩子们上课。快下课的时候,我还会向上课教师要两三分钟时间,与师生们一起交流,表扬孩子们课堂上可圈可点的表现,肯定教师上课的精彩之处,让孩子们敬佩教师,也亲近我这个校长。到了中午饭点,我便拿着自己的碗筷再次来到这个班级,和孩子们一起按班级的规矩等着值日的孩子分饭菜。

在“饭局”前,我了解到孩子们的伙食质量和他们对学校伙食的意见;在“饭局”中,我了解到他们喜欢看什么样的课外书,喜欢什么样的活动,喜欢什么老师上课,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和期待;在“饭局”后,我引导他们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学会谦让,懂得感恩,激励他们在各方面做得更优秀。

这样的“饭局”,给了我更多的思考和启发。孩子们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和想法,促使我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更加全面、深入、细致。

“站”出思考

每天,我会在上学、放学时到校门口站一站、看一看,了解更多校园外面的事。

刚开始,接送孩子的面包车司机会躲避我,因为我经常教育他们,不准把车开到校门口附近,更不准超载;校门口附近的小摊主、小店主讨厌我,因为我只要看到买垃圾食品的学生,就会把学生叫到面前来教育;但不认识我的家长到学校来“告状”,在校门口问“校长在不在”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舒心的“我就是校长”。

站着、站着,一学期下来,面包车司机理解了学校的用心,校门口的小摊、小店的经营行为自觉规范了,家长们有事情需要和我交流就直接到校门口找我。

一天又一天,校门口的故事带给我很多的认识与思考:学校的大门是学校、家庭、社会交往的一个对接口,也是办学治校育人的“对接口”,立德树人、精心育苗可以通过此处向四方延伸、辐射。为此,学校办学如何走出校门、走向乡村、走向社会?乡村家校合作如何突围、融入乡村振兴?这些问题非常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我去研究、去探索。

“拍”出珍贵

来到后溪小学,我专门买了一部像素高的手机来记录学校的变化和校园里角角落落的身影。

我拍校园环境方面的照片。如旧操场的绿化改造,学校垃圾坑的变迁,校车停车场的新建,食堂加工间设施的整改……

我拍外出办事时能激发灵感的细节。如衢州第一中学厕所边设计巧妙而又实用的拖把摆放池,衢江区第一初级中学新建食堂的规范布局和食堂文化,市实验学校书香浓郁的“阅读小明星墙”,华茂外国语学校新颖的塑胶操场使用规定提示牌和教师办公室墙上的特色书架等。

我拍师生在校园里的美丽瞬间,如“最美板书”“最美义工”“最美微笑”“最美角落”“最美舞动”等。

我还拍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有妇女节时男教师为女教师包饺子的场景,有推门课、校本培训等教研活动的镜头,有优秀家长表彰会的现场……

(作者系衢州市衢江区后溪镇中心小学校长)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