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4版:论文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9年8月23日 星期

“二孩时代”大孩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全面二孩政策的发布,不但影响了许多家庭的生活方式和育儿观念,还给幼儿园教育策略带来了挑战。因此,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二孩时代”大孩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一、跟踪案例分析

1.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1)注意力分散

自从知道妈妈怀上二胎后,文文(化名)在集体活动中的专注程度不比以前,常常分神,眼睛游离的次数比较频繁,学习兴趣降低,整个人的状态不如之前活泼快乐,对事物的兴趣不强烈,在意度指数低。

(2)情绪不定

据佳佳(化名)家人反映及教师对她在园活动的观察发现,佳佳行为与之前相比显得异常:有时候烦躁不安,会对同伴有攻击性行为;有时候又沉默寡言,不大爱和人说话,常常独处,一不顺心就大声哭闹。

(3)行为退化

原本自理能力比较强的妮妮(化名),最近却要求父母喂饭,甚至要求用奶瓶。不管去哪里,总要黏着父母,晚上甚至要和妈妈睡在一起,早晨不愿意来幼儿园,有时候甚至出现尿床的现象。

2.心理问题形成原因的分析

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家庭生活的一切都可能围绕着这个中心。这种养尊处优的安逸感已经在大孩的心里根深蒂固。但随着新生命的到来,家庭的重心一下子就转移了,再加上许多年轻的父母没有及时做好对大孩的心理干预,给大孩带来了巨大的失落感和落寞感,使其产生了一种极不稳定的焦虑感。

二、指导策略

1.体验感受,促心理健康

(1)开设相应的教学课程

设计“我从哪里来”健康课程。孩子们体验父母的角色,特别是模拟妈妈怀孕时的样子,从而让孩子们了解自己,感受到新生命的神奇,让孩子懂得感恩父母,学会关爱和珍惜。

设计“幸福的大桌子”社会课程。让大孩明白家庭成员在一起生活是最温馨和谐美好的场景。

分享孔融让梨经典故事。通过故事让孩子们明白谦让的道理,感受到爱别人、爱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增强责任心。

(2)播放影视材料

组织班级的幼儿,集体欣赏有关二孩时代下大孩和二孩和谐相处的视频和电影,引导大孩接纳二孩、照顾二孩,并和他们正确相处。

(3)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可以帮助幼儿体验不同角色的生活经验,能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幼儿园在平时可以利用游戏时间,带孩子们去小托班,通过帮助弟弟妹妹穿衣服、喂弟弟妹妹吃饭、带弟弟妹妹玩游戏等方式去扮演真实版的娃娃家。一次次的角色扮演让他们感受到作为哥哥姐姐的自豪感,体验到照顾弟弟妹妹的开心。

(4)家庭全家福照片分享

幼儿园组织孩子们分享家庭全家福照片,展示三口之家、四口之家、五口之家……分享各个家庭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让大宝体会到拥有家人的幸福和快乐,也让大孩讲讲自己和弟弟妹妹相似的地方,激发一家亲的情感。

(5)区域环境里增加内容

比如增加宝宝生活馆,模拟给小宝宝(仿真娃娃)洗澡、触摸、换尿不湿、整理衣服、陪他看书游戏等,激发孩子对弟弟妹妹的爱。

2.家园合作,促心理成长

(1)开展家长学校讲座

对准备生二胎的家长开展“二胎,我准备好了吗?”专题讲座,让家长了解孕前与大孩提前沟通的重要性,让大孩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父母一定要让大孩知道,有了弟弟妹妹不是多了个竞争对手,而是多了一个爱他的亲人。在孕育二孩期间,就要培养大孩和二孩的情感。怀孕之初,可以用自言自语式的沟通,让大孩感觉到小生命的存在。当能感受到胎动的时候,就和大孩一起抚摸二孩。当吃东西的时候就让大孩拍拍肚子,问弟弟妹妹要不要吃,让大孩自然而然地接受弟弟妹妹的存在。

对已经有二胎的家庭,开展“二孩时代,让家庭更和谐”家长专题讲座。当二孩睡着时,爸爸妈妈可以抽空多陪陪大孩,给二孩买玩具买衣服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大孩。别人夸奖二孩时,家长一定要多提及大孩。告诉大孩和弟弟妹妹分享、合作是一件很开心的事,让他们自然而然习得分享、合作等未来在社会中非常重要的品质。

(2)坚持家访

对有二孩的家庭,按时间进行家访,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家园共育。记得有一个叫圆圆(化名)的女孩子,小班时非常懂事聪明,但自从家里有了弟弟以后,整个人就没有精神,早上不肯来幼儿园,在家里无端地发脾气,一定要父母陪她。教师们进行了家访追踪,并指导家长一起帮助她管理情绪,在幼儿园和她谈心,故意问她小弟弟的情况,对她有小弟弟表现出喜欢、羡慕的情绪,让圆圆感到家里有弟弟的自豪。经过教师和家庭的频繁沟通和追踪,孩子的脸上有了笑容,每天会和教师交流小弟弟的变化。

(3)建立家园共育网络平台

建立家园共育网络平台,为教师和家长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及时沟通和交流育儿经验,及时听取意见或建议,发挥其对家园共育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多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让“二孩时代”大孩的家园共育始终规范化、常态化、统一化。每个孩子都很特别,每个家庭也都不同,孩子们一定能在爱和幸福中更加茁壮健康成长。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