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职业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8月23日 星期

为职校添一味“学术”的料


□本报记者 胡梦甜

7月初,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立项名单公布。520项获立项资助的课题,绝大多数来自本科院校、高职院校。西湖职业高级中学作为其中极少数的中职学校,其申报的《乡村经济振兴背景下中职学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成功立项为国家一般规划课题,这也是浙江省中小学第一次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中获得国家级立项资助。

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两者的平衡是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专业内涵,培养能在更大范围参与竞争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课题。然而,一直以来,科研始终是职业教育的一块短板。如何激发中职学校的科研热情、提升学校的科研品质,进而打造浙江的科研品牌?近日,由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省中职教育教学成果孵化项目推进会上聚焦的正是这一话题。

科研要聚焦职业教育的真问题

浙江大学教授方展画坦言,不少中职学校在科研中存在理念与行为不匹配,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他认为,科研首先要有问题意识,要不断探寻新问题、研究新项目。任何不是基于职教和产业一线实际调查的研究文章都不是好文章,任何不是基于职教发展实际的研究成果也不是好成果。

宁海县高级职业技术中心学校副校长袁者海对此深表认同:“要在‘教育故事’中寻找选题。只有深入了解区域的支柱产业、经济重心,准确对焦区域产业、行业、企业发展中的问题,高度对接生产设备研发、生产工艺改进、管理手段创新等需求,把科研做在企业里、工地上、市场中,才能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向深入。”

去年年底,省教科院启动了浙江省中职教育教学成果孵化项目申报工作,其中一项重要的申报条件是,教学成果要在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此次遴选出的50项教学成果是基层教育改革的集中呈现,具有很强的改革特征,每一项课题都是针对发展中的现实困惑,探索可突破的路径,如温州护士学校的《中职学校‘化验单式’精准教学诊断探索与实践》、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的《四轴联动:中职学校皮革专业‘链上教育’的实践研究》等。”省教科院副院长程江平说。

西湖职高从2007年开始,就以“龙坞3号”茶楼为实验点,师生利用节假日到茶楼服务,帮助茶楼研发以当地特色茶叶龙井为原料的“西湖龙井茶宴”,使该茶楼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农家乐。2014年学校牵头成立浙江省名点名小吃行业委员会,挖掘分布在省内各村镇的特色小吃名点。目前已收集整理杭州、临安、磐安、丽水、台州等地1000款地方点心小吃。借助校企共建的人才培训中心与产品培育中心,学校将地方点心产品化、标准化,为地方特色点心走向市场铺垫道路。

西湖职高此次立项的课题正是建立在12年乡村扶助的基础上,针对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业态对人才的需求特征,研究职业教育以产品为载体助推乡村经济的有效路径。

“今年年初国家颁布了《职业教育二十条》,这一指明未来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了要‘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学校这一研究正契合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从解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堂教学、育人模式等瓶颈问题着手,才能切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真正将教科研与学校,乃至整个职教发展结合起来,做有价值的深度研究。”校长张德成说。

科研要“接地气”,也要“连天线”

“把科研当作一般的工作总结,贴上理念的标签,重包装轻内涵。”会议上,方展画指出了中职学校在科研工作中的一大误区。“教学成果重在理念,理念是解决问题的方向,中职学校在做科研时要从基于‘工作总结’的模式转化为‘基于理念’的模式。”方展画说。

省教科院规划办主任沈佳乐颇有感触地说道:“一些中职学校专注于埋头苦干,缺乏顶层设计,打一枪换一炮。”在沈佳乐看来,科研既要“接地气”,研究职业教育的真问题,也要“连天线”,有理论支撑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科研不是刨坑,而是挖井,不能浅尝辄止,要沉下心来锁定目标孜孜以求,撬动、催生高层次、高质量成果的产出。”程江平说道,“虽然浙江职业教育有很多领先的成果,但课题的理论支撑较薄弱、实践探索不够深入。”

事实上,“‘连天线接地气’补上中职科研短板”这也正是省教科院发起这场中职教育教学成果孵化行动最质朴的初衷。

程江平告诉记者,遴选一批中职教育教学成果孵化项目,仅仅是这场行动的第一步。孵化阶段,中职学校要通过数据收集、专家指导、学术交流等对入选项目进行靶向培育,不断完善成果。后期,教科院将进行第二轮遴选,并将第二批入选项目列入2020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

科研助力,解锁职教内涵发展新密码

在海宁,伴随皮革产业的转型升级,综合性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彼时,海宁职高的皮革专业仅招收学生几十人,主要培养方向是皮革的加工制作。海宁的皮革产业很大,学校的皮革专业却很小。海宁职高在办学中一度陷入困境。在专家指导下,学校开始了皮革专业“链上教育”的实践研究。校长王小林亲自带领专业教师,走访海宁市大大小小的皮革相关企业,主动向企业负责人、行业专家请教皮革专业人才培养建议。在课题的引领下,学校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基于皮革产业从设计、制作到销售、物流整条产业链,学校对既有专业进行整合重组,原本彼此之间互动甚少、犹如“孤岛”的专业因为皮革产业链被串联在一起。在王小林看来,科研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可以汇集诸多专家,及时诊断问题,有效规避学校自身发展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帮助学校找到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对策,为特色办学寻找新契机。

在杭州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室主任张金英的理解中,孵化项目并非最终目的,通过成果孵化挖掘学校办学特色、总结教改经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营造科研生态环境才是终极目标。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杭州职业教育形成了省级项目+市级项目+X的成果培育机制。市教研室对认定的省、市级教学成果给予重点关注和扶持,并积聚资源,孵化出更多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学成果。

诚如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朱永祥所言:“成果打造的重点不是文本制作,而是教育机制、实践层面的全方位创新,要从成果整体设计出发,提升教育理念,完善实践环节,提炼亮点经验。要借力借智,通过省内外专家的智慧和力量拓展视野,整合资源,推进教育教学优化升级。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