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8月21日 星期

“老底子”的传统游戏重焕生机
——嘉兴市秀洲区磻溪教育集团传承非遗“新塍童玩”侧记

□本报记者 林静远

暑假期间,嘉兴市秀洲区磻溪教育集团校园内依然热闹。学校乡村少年宫开设的项目吸引了很多学生参与,其中人气最高的要数传统游戏“新塍童玩”中的抖空竹了。记者采访那天,五年级学生陈文杰和同学一起在民间老艺人的指导下学习抖空竹技巧,并且玩出了新花样。他们在空竹上挂了一条纸质黄色长龙,通过双手、颈部等身体各部位力量一起使劲,只见金龙在空中飞舞,引来一阵喝彩。

据了解,早在2013年磻溪教育集团就开发了抖空竹等传统游戏项目。这些由劳动者自发创编、广泛流传的传统游戏影响了几代人,如今抖空竹、花样跳绳、滚铁环等“新塍童玩”已成为嘉兴市的非遗项目。磻溪教育集团地处新塍镇,是全国首批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谈起传统游戏开发的初衷,校长卢伟军说:“很长时间以来,伴随几代人成长的传统游戏开始远离校园,现在的学生多与电脑、手机相伴,并沉溺其中,由此带来了视力下降等诸多负面影响。农村学校场地小,器材少,学生的课间活动方式单一,而传统游戏易学易玩,几乎不受场地、材料等限制,是健康有益的娱乐方式。学生在体会乐趣的同时,也传承了这一传统文化。”

正是带着这样的初心,学校确立了抖空竹、花样跳绳、转陀螺等10多项传统游戏,其中,抖空竹和花样跳绳最具特色和表现力。师资力量以本校教师为主,并聘请了民间老艺人。在玩具的制作上,学校则邀请了学生的祖辈一起参与。这些游戏的授课时间安排在大课间、体育课或星期五下午。教师们说,自从玩起了传统游戏,教室里、操场上,时常可以听见学生的欢声笑语。

传统游戏进课堂需要教材的支撑。这些传统游戏在民间广为流传,却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磻溪教育集团教师通过查阅大量资料,走访民间老艺人后,在2017年完成了《传统游戏进校园》校本教材的编写。教材中既有传统游戏的玩法,也有传统游戏的历史背景。当然,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结合教材,学校在每个年级开设的必玩游戏项目也是不同的。比如:二年级学生滚铁环,四年级学生转陀螺,五年级学生抖空竹等。

目前,在磻溪教育集团,学生玩的抖空竹、花样跳绳已创新性地出现了40多种玩法。这几年,学校对传统游戏进行了整体规划,并优化改进。除必玩项目外,新增了一些选择性项目,比如挑小棒、跳房子等。学生在掌握了必玩的游戏后,可以选择这些新增项目,并创编游戏玩法。同时,以“每月花样创新展示”“校园传统游戏节”“校园吉尼斯挑战赛”等各类活动形式,鼓励学生进行传统游戏创新展示,激发他们的灵感。学校还为学生建立传统游戏的“创新榜”,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这样到毕业时,每位学生至少会玩6个游戏项目,或获得“传统游戏达人”奖章。今年刚毕业的学生杨一飞从四年级开始学习抖空竹,不仅会熟练地玩转教材中规定的空竹动作,更是在学校留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创新动作“一飞展翅”“一飞冲天”。

为打响学校的童玩品牌,学校成立了抖空竹和花样跳绳等童玩社团,每个社团的项目各有侧重。现在,该校的“新塍童玩”已经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生经常外出参加展示,在当地每年举行的元宵晚会等一些大型社会活动中都出现了孩子们的身影。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