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19年7月24日 星期

洒向高原都是爱
——浙江教育援青纪实
图为德令哈市第一中学首届“杭州班”毕业庆典活动现场。

图为省教育厅副厅长、巡视员韩平(左三)一行赴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调研。

图为杭州市滨江区与海西州德令哈市开展互联网“空中教研”研训活动现场。
图为援青教师的课堂。

□本报记者 舒玲玲

从上一任班主任朱英手中接过“杭州班”班旗,郭燕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些。同样感慨的还有台下就座的白万红,他是青海省德令哈市第一中学首届“杭州班”的第一任班主任。这次,白万红和当时搭班的援青教师高爱玲、李敏鸽一起重上高原,受邀出席首届“杭州班”毕业庆典活动。

接续奋斗,援青教师们一批接着一批干,用质朴的教育情怀不断书写青海教育的新纪录。在这次中考中,“杭州班”毕业生的成绩全部超过高中录取线,班级平均分高出德令哈市中考平均分近150分。

“感谢援青老师的辛苦付出,陪伴孩子们度过了3年美好的时光。”学生家长铁青玲说,孩子们在“杭州班”汲取知识,感受激情和梦想,不仅学习进步了,更重要的是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起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究欲。

“教育援青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出,更重要的是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传递。浙江作为改革的先行地,更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到青海,变输出型援建为内涵型共建。”正如省教育厅副厅长、巡视员韩平所期望的那样,浙江教育援青着力变“输血”为“造血”,为“长云暗雪山”的青海教育播撒下漫天阳光与希望。

创新组团帮扶新形式

从水秀山青的西子湖畔到离天空最近的青海湖畔,一下跃升3000多米的海拔高度,令远赴德令哈市的援青教师们很快体会到了干燥缺氧的“高原威力”。不只彻夜难眠,白天执教时还头痛恶心、胸闷气短,一堂课上几分钟就觉得喘不过气,流鼻血是常有的事……初上高原,这是每一位援青教师都要经历的适应期。

然而,没有人耽于等待。援青教师们一到青海便忙碌起来,和熟悉这里的气候、作息一样努力熟悉着这里的孩子们。白万红、高爱玲和李敏鸽3位教师是由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从区内名校明珠实验学校、安吉路实验学校精心选拔出来的,受命执教德令哈一中首个“杭州班”。他们扛住身体不适,对班上每位学生都进行了一次家访摸底,了解学生们的家庭情况和学习基础。在不断适应与努力过渡中,寻找最适合当地学生的教学方法。“杭州班”3位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引入“错题集”,英语学科实施分层教学,语文教学倡导亲子批注式阅读、课前阅读分享、名著共读、随笔摘录等,使得“杭州班”的学生们感受到了学习的极大乐趣,3门学科的素养和成绩都有了大幅提升。

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教师郭燕是杭州市第四批援青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出任德令哈一中708班班主任。她在班级里订下了“开放式”班规条例,鼓励学生把心事写在纸条上交给她,她也会给予学生暖心的回复和必要的帮助。渐渐地,班里写纸条给她的学生越来越多,有请教难题的、有吐露心事的、有提意见建议的……班级氛围也越来越融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显著提高。

杭州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也最大限度地为“杭州班”所用。除了不定期地选派优秀教师到德令哈给师生们开讲座、上示范课外,杭州许多学校和爱心企业也捐赠了不少教学设备和学习用具。杭州市启航中学校长蒋海明赴德令哈时,还给“杭州班”的学生们带去了启航中学初三(2)班全体学生的信,信上那句“尽管我们相隔千里,但是我们的心却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彼此都能听见对方的声音”引发了“杭州班”学生的强烈共鸣。

第三轮浙江援青工作在前两轮选派干部援青的基础上,首次选派教师、医生,省援青指挥部党委更推出以项目援建为主体,教育、医疗援青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援建工作模式。从2016年7月至今,仅德令哈一中就已先后创设了3届“杭州班”,来自杭州市下城区、拱墅区和滨江区的15位优秀骨干教师接续奋斗,联袂将“杭州班”打造成为浙江教育援青一张亮丽的名片。正因如此,陈茉、宋成坦、万传清等教师完成支教任务后,林海引、姚荣燕、吴俊3位教师又接过他们肩上的重任,继续在高原奉献爱与智慧。

“相比过去那种零散的、更依赖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支教形式,‘杭州班’组团式教育帮扶机制能够系统地、持续地将杭州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带给结对帮扶地区的学校和学生。”在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人事科科长汪琪看来,教育是一项讲求连贯性的事业,需要有合理的规划和团队协作。

除了选派优秀骨干教师走出去办“杭州班”外,自2012年起,省教育厅还安排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异地招收青海省海西州高中学生,开办“青海班”。该校教师方志宏多年来一直担任“青海班”的班主任,成为“青海班”学生们最信赖的“浙江阿爸”。为了给“青海班”的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便利,省教育厅还站在关爱帮扶民族地区教育的全局高度,协商建立有关费用分担机制,极大地减轻了学生们的经济负担。

一场播撒希望的接力

“@拱墅中学老师,说走就走的机会来啦!”2017年8月18日,“拱墅教育”微信公众号发布推文,在全区教师间发起选派教师支援德令哈一中“杭州班”教学工作的征集令。一时间,响应者如云。

尽管远离故土、条件恶劣,主动申请加入援青教师队伍者却不降反升。他们大多怀揣着质朴的教育初心,想用真情打开一扇“暖窗”、用行动架起一座“长桥”,带领青海学生看到外面的大千世界,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勇闯世界、搏击未来的种子。

“他们中有人伉俪同行,有人携夫带幼,有人多次申请,来了以后想方设法完善教学方式,呕心沥血提高教学质量,大爱无言、善行无疆。”省援青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潘建漳感慨地说,近3年来,浙江教育援青艰苦创业,援青教师团队齐心协力,通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劳动和默默付出,在柴达木盆地上深深地烙下了浙江印迹。

丽水第二高级中学物理教师麻巍巍于2016年3月赴海西州高级中学支教,半年后,其丈夫林建仁也追随妻子的脚步,踏上赴西藏支教之路。夫妻俩都远离家乡,一心扑在支教事业上,使得年幼的儿子成了“留守儿童”。于是,夫妻俩商量后决定将儿子接到青海,跟妈妈一起完成支教任务。“当然也犹豫过,毕竟连大人都需要一段很长的适应期,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小孩子可能会更加不适。”尽管有过心疼和踟蹰,麻巍巍还是下决心要排除万难把援青工作做好,不负自己的决定。

白万红和高爱玲是教坛伉俪,他们相携来到德令哈后,临时的宿舍成为温馨小家。为了让“杭州班”的学生也能汲取到和杭州学生同样的知识养分,引导部分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再“加把劲”,他们充分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在家无偿辅导学生功课。到了饭点就留学生在家吃饭,给他们做地道的杭帮菜,师生间逐步建立起深厚情谊。

像这样,一批批援青教师前赴后继,带着满腔的爱与情怀来到青海,用实际行动诠释:教育援青就是一场播撒希望的接力。2018年2月,朱英、包晓程、郑联群3位教师从白万红、高爱玲、李敏鸽手中接过“杭州班”的大旗,又在支教期满后,传递给郭燕、来燕红、杨斌3位教师。在传承前任援青教师支教经验、班级文化的基础上,继任者不断创新丰富,为教育援青注入更多的浙江智慧和创新意涵。“正是这些援青教师不远千里,将先进地区的先进教育理念送到柴达木盆地,为高原的孩子们打开了一片更加开阔的天空。”青海当地的教师和家长们不停地为援青教师点赞“打call”。

不只感动别人,援青教师们也时时被可爱的学生、淳朴的乡亲、温暖的援青指挥部大家庭感动着。“中考前夕,我不小心割伤手指,一时血止不住地流,援青医疗组的医生第一时间为我的伤口消毒缝合。”援青教师郑联群说,因为她破伤风针皮试呈阳性,只能在受伤24小时内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但当时德令哈所有医院都没有这种药,执教毕业班的郑联群又不愿因请假而耽误学生上课。得知这一情况后,指挥长潘建漳想办法连夜从西宁调药,第二天装着药品的保温箱走空运送抵德令哈,确保郑联群在24小时内用上了药。

“援青指挥部是我们坚强的后盾,让我们在德令哈没有后顾之忧。”援青教师们纷纷表示,指挥长更像是他们的主心骨。工作上,他们视潘建漳为班主任;生活中,他们把潘建漳当作最亲切的兄长,援青指挥部就是一个温暖有爱的大家庭。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这样有爱的团队里,每位援青教师都获得了坚定前行的力量。

埋下长足发展的种子

杭州市文龙巷小学语文教师朱晓燕带来《古对今》一课,通过分析图片和字源字理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识记生字;景成实验学校数学教师钟慧敏执教《函数的图像》一课,从气温变化图引出图像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函数图像来获取信息;胜蓝实验小学体育教师张云峰带来体育技巧课《前滚翻》,借助口诀指导学生掌握前滚翻技巧,把体育课堂变成欢乐的海洋……6天4个专场展示活动,推出4节精彩的示范课、5场高质量的讲座,走访调研5所学校,这是下城区教育局副局长雷贤君一行到访德令哈的行程。

除了扎根当地的援青教师外,不定期组团来访的浙江优秀教师团队,时常给当地教师带来意外的惊喜。在潘建漳看来,人才是地区发展的关键,只有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埋下长足发展的种子,才能变“输血”为“造血”,为青海教育注入提升发展的重要基因。

因此,每位援青教师都身兼数职,带团队、开讲座、组织实施教科研等,只为尽可能多地提高教育质量和当地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在海西州高级中学支教的一年半时间里,麻巍巍、毛晋荣、钟柏华、陶宜城4位教师几乎放弃了周末和节假日休息的时间,一心扑在工作上。

现代信息技术也被广泛运用到青海课堂。杭州与德令哈相距3000公里,驾车需要30多个小时才能抵达,然而借助网络,两地学生却能同上一堂课、共享一个课堂。屏幕这头,杭州江南实验学校教师蔡雅红组织学生用小组合作的模式展开学习,间或穿插的游戏环节不仅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也吸引了屏幕那头青海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跟着蔡雅红的课堂节奏听课,甚至比平时上课还要认真。

“课的内容十分有趣,蔡老师让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以游戏、小活动的方法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去探索,我觉得这比只有老师给我们讲更生动,记忆更深。”透过一方小小的屏幕,德令哈一中的学生们看到了一个大大的世界。这里不仅有小组合作学习和游戏教学法,还有翻转课堂、STEM教学、情境教学等许多他们此前未曾接触过的新颖课堂。“今天的‘空中课堂’我们用科技见到了遥远的杭州老师,感受到了杭州与德令哈不同的教学方式,让我们明白了科技改变人生。”学生们兴奋地说。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副教授吴国平到青海后,出任海西州教育局副局长、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为更好地落实教育援青工作,他一直致力于推进“空中课堂”在青海落地生根,希望据此扩大受援地师生在家门口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提高受教育的质量。后来,在援青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滨江区教育局、德令哈市教育科技局和滨江教师进修学校通力合作,借助网络,给相距3000公里的两地师生搭建起一座互联互通的桥梁,通过运用“互联网+”手段,得以进行课堂实时录播甚至实现同步课堂。如今,跟他同期来青海支教的金波、杨伟超两位教师已经结束支教返杭,但吴国平主动申请延期,他还想为当地师生再多贡献一份心力。

不仅如此,为推进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现代信息技术在青海的更广泛运用,援青教师们还发起了“送教下乡”活动。以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的运用为支点,以优化课堂教学为指向,以构建高效课堂为目标,援青教师们将优质课堂带到格尔木市,通过说课评课和研讨交流等形式,给当地教师带去了精彩课堂和理念冲击。如今,来自杭州的优质教育资源还进一步实现了向青海偏远地区和教育薄弱地区的辐射与覆盖,让更多青海学生能够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青海教育积蓄长足发展的蓬勃力量。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