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4版:论文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7月12日 星期

浅析促进幼儿同伴交往的若干措施


□杭州采荷第二幼儿园教育集团 陈 静 杨 艳

随着年龄的增长,3岁左右的幼儿逐步从家庭过渡到幼儿园,与同伴一起游戏、生活、合作的机会日益增多,形成一种特殊的社会性交往形式——同伴交往。但大量的孩子在主动交往与被同伴接纳等方面,出现了各种问题,同伴没有发挥他们对该类幼儿的积极的社会化功能,反而成了这些幼儿的压力和焦虑源。

一、正视同伴冲突的价值点

随着交往的深入,幼儿发现只有考虑别人的观点或需要,灵活调控自己的言行,才能适应交往,因此同伴之间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和道德水平的发展。

1.正确区分冲突和攻击

冲突和攻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冲突行为比攻击行为涵盖的范围要广得多。

幼儿为了解决冲突,常常采用争抢、攻击等不良的社会行为。成人应肯定幼儿之间的冲突有利于其认知上的“去自我中心”,同时冲突与冲突的解决,可以使幼儿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不同于他人的独立个体,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和自我概念的形成。但要避免冲突的后遗症——攻击性行为,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解幼儿冲突的意图和动机

一般来说,幼儿从2岁开始就有了行为和意图关系的初步认知,即做某事是由某种意图所指导的,他们经常用“我想要”“我要去”“我打算”等来说明即将要实施的行为。

中大班幼儿能从多角度去判断行为的意图,他们能分辨出他人的行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同时,大年龄的幼儿能准确判断他人言行的动机和意图,知道如何解决冲突。在幼儿发生冲突时,教师在掌控局面的情况下,首先观察幼儿自主解决冲突的能力和方式,鼓励他们自己解决;如需要教师介入,则应鼓励幼儿说出想法,分析他们的行为,最终以“高兴”“悲伤”“内疚”“气愤”等反应作出结论,使幼儿“看到”他人内部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

3.同伴协商策略的运用

在同伴交往中,幼儿的心智发展不仅表现在各种冲突中,更体现在他们为了解决冲突而采取的各种策略之中。

(1)预测他人心理,主动达到目的

协商行为往往是由冲突引起的。大年龄幼儿已经具有预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因此能主动根据情境使用请求、协商等多种策略恳请加入团体,以便达到自己的目的。由此可见,同伴地位与心智发展关系密切。心智更为成熟的幼儿具有较强的对他人的需要、想法和情绪等的理解能力,并能正确预测对方的行为,作出恰当的回应,达成自己的目的。

(2)考虑对方状况,协商解决问题

由于观点的差异,幼儿必须协调自己和同伴的想法,他们通过讨论,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最终实现自己的协商意图。双方在对活动目标进行协商时,能够从对方利益出发,既通过间接途径实现自己最初的愿望,又同时满足他人即刻的需要,与他人达成共识。

二、重视游戏活动的独特性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未来的活动家,首先是在游戏中培养出来的。”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和协作行为的发展。可以这样认为,游戏活动所具有的独特性,使得游戏成为幼儿进行社会交往的起点。

1.充足的游戏

(1)时间

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常常发生在游戏活动时间,因此,保证幼儿每天有充分的游戏时间,对于促进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至关重要。《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试行)在有关课程管理的问题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应该“合理安排幼儿在园时间。在正常情况下,每天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不少于2个;每周开展区域活动或创造性游戏不少于2次,每次一小时左右”。

(2)质量

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游戏方案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要科学地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对每一个游戏环节予以充分的思考并作出调整,对游戏中幼儿的交往和参与度作出适当的计划,使他们拥有充分和同伴互动的机会。

(3)数量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处于放松的状态,他们会做这样或那样的事情,于是便和同伴有了交往。他们需要在交往中提高认知水平并获得情感的满足,游戏活动的机会越多,孩子之间的互动频率也就越高,他们对自我、客体的认识也就越全面,社会交往能力就能够显著提高。

2.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属于创造性游戏,是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有效途径。角色游戏的特点是“对人的活动和人际关系方面”有特殊的感受,“虽然游戏情节是多种多样的,可它们的背后却隐藏着同一个内容——社会中人的活动和人们的关系”。在“娃娃家”区角中,有幼儿扮演宝宝,那么就有幼儿会扮演爸爸,也会有幼儿扮演妈妈。而根据幼儿对家庭生活的回忆,他们会对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言语、动作等进行再现,从而加强同伴间的交往,促进幼儿成熟心智的形成。

3.间断性混龄交往

实施间断性混龄教育,既符合幼儿的天性,也符合他们自身发展和交往的需要。“注重过程,而不要过于追求结果”,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难点。间断性混龄交往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实际的发展过程,关注每个孩子实实在在的发展。在这种非常自然的教育生态环境中,不同年龄幼儿之间的交往和社会建构是复杂而多向的,每个幼儿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空间,向着自己力所能及的最高水平发展。

三、解读幼儿交往的动态性

幼儿在社会认知方面有许多潜在能力,只是这些能力对于成人而言可以明白地讲出来,而对于孩子而言,他们不能明确地意识到,也不能用言语说出来。教师要让幼儿学习适宜的社会技巧,如表现友善的微笑或言辞,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并使他们懂得偶尔被拒绝没有关系。

对于幼儿交往的解读,教师要从传统的静态解读转向动态解读,即在过程中解读,在具体的情境中解读,联系幼儿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进行解读。

同伴交往中,幼儿所展现的对他人心理理论的运用,交往过程中策略的选择和使用,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个聪明可爱的幼儿形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认真全面地解读幼儿,对幼儿作出积极回应,支持他们的学习。只有这样,幼儿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人,学习并掌握交往的含义。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