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教经纬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7月8日 星期

杭电:不惜成本造好课,“真刀真枪”做项目


编者按:前不久,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以在高校中间掀起一场“质量革命”,全面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该项计划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开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金专建设”计划)和实施一流课程建设的“双万计划”(“金课建设”计划)。即日起,本报推出“打造浙派‘金专金课’”系列报道,聚焦我省高校在做强做优品牌专业和课程上的经验与做法,以飨读者。

□本报通讯员 程振伟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有门特别的实践课程:全院本科生必修,而且课程持续两年;参与教师多达50位,名师云集;没有固定教材,学习过程却让学生连呼收获满满。

这门名为“创新实践”的课程开办于2014年,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该学院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张“王牌”。“项目经验和工程细节问题处理能力成了学生们的长处。无论是公司招聘面试,还是深造面试,都体现出了优势。”杭电副校长徐江荣说。

从严要求,让导师制真正落地

说起创新实践课的来历,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原负责人戴国骏连称“无心插花”。前几年,他发现计算机大类专业中的实践课程较多停留在课程设计、课内上机上,学生普遍感觉“代码量太小”。同时,学院新进博士教师科研水平高,但工程经验普遍不足。戴国骏认为,有必要开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以系统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同时又能倒逼教师重视科研与实践的结合。

2014年,在戴国骏的动员下,教师仇建率先开出了创新实践课。根据计划,计算机专业学生从大二到大三,每学期都要修这门课程,4个学期共8学分。课程实行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培养的方式。

“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之所以常会流于形式,就是因为师生都缺乏约束,难以成为常态。现在,我们把创新实践课落地为必修课,不修完学分毕不了业。这样,师生就一定得进行常态化的研讨。如果老师不认真对待,就是教学事故。”仇建表示。

刚开始,因为担心没有教师愿意带创新实践课,戴国骏有时不得不“求”教师来上课。一个学期后,授课教师发现,那些上过创新实践课的学生,因项目驱动求知若渴,学习基础理论课的积极性也明显增加,问题意识变强。这坚定了计算机学院大规模推行创新实践课的决心。

想要大规模推行这门课程,首先要解决师资问题。仇建实行了“逆向选择”,对参与创新实践课的教师开出了一定的条件:认真负责,有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具有工程、竞赛等实践项目指导经验;教学考评成绩高。“不管科研能力有多强,如果你在工程经验和培养学生上能力不强,这门课暂时不欢迎你。”对授课教师要求略显“苛刻”的仇建,当时还有些忐忑。令他意外的是,竟有50多位教师赶过来报名,其中不乏国家“优青”、青年长江学者、省名师、资深教授等。

教师“抢”着上课,让仇建有了充分的底气。一个创新实践班安排15名学生,由1~2位教师组成教学组带一个班。仿照高考填志愿形式,学生填一、二、三志愿选教师,教师再根据学生选课情况选学生。仇建说:“学生用脚投票,那些指导学生认真、工程能力强的教师,第一志愿报名的学生就多。也存在部分教师因报名学生人数不足而无法上课。学院采取好教师‘白名单’和水平略差教师‘黑名单’制度,来确保授课的教师都是最适合上这门课的。”课程的快速发展让戴国骏感叹:“你能想象‘老师抢着上课,学生抢好老师,老师上不了课很懊恼’的情况吗?这就是‘金课’的魅力。”

项目驱动,师生共同“挑战”前沿问题

创新实践课没有固定教材,但并不意味着内容就会“水”。这门课的课堂上,教师们会把自己的研究课题或工程项目进行拆解,分给小组里的3~5名学生,让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参与具体项目。这样,当下热门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学习、Web开发等,都进入了创新实践课的范畴。

“计算机学院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相对较为固定。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授课内容较少涉及前沿。创新实践课等于是给学生开小灶,但又不是让他们坐而论道,而是边做项目边学知识,很符合工科学生的培养特点。”2014年起一直在带创新实践课的教师张桦说。

两年的项目经验,也对学生的科研兴趣和专业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2015级学生李可宇说,他在上创新实践课期间,对区块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确定了相关的研究方向,也在导师那里得到了很多训练机会。李可宇的课程导师林菲说:“每周我都要和李可宇进行课堂讨论,他提的问题大多是前沿探索性的,对我也提出了很高要求,甚至强化了我对区块链的课题研究。”到毕业时,李可宇已经申请了2项区块链领域国家发明专利。

为确保课程的含金量,计算机学院也设计了一套完备的质量监控体系。创新实践课实行形成性评价,平时学生与教师的每一次交流都有记录。期末教师赋分的主要依据便是学生完成的工程作品。学生团队做的智能门禁手机App、直角坐标型机器人、无人机快递送货系统等实践作品常常让教师们刮目相看。只有体现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作品,才能打动导师,获得高分。如果学生表现达不到预期,就会得到教师“不讲情面”的差评或不及格,甚至需要重修。

让张桦最感到欣慰的是,这门课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在2017年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中,认证专家给出了“根据学生反馈,创新实践这门课程人人参与,学生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得到了锻炼,效果非常好”的评价。目前,创新实践课已经推广到该校网络安全学院等信息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中。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