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邵焕荣
前不久,中国计量大学思政教师郑蓓蓓带着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8名学生走进了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开展为期一周的学习服务活动。这是校地整合多方资源携手打造的社会大课堂,既教育学生,又助推新农村建设。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确实,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办好思政课不单单是学校一家的事,必须要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才行。
此前,省教育厅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时,就明确提出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在嘉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彭冰冰看来,要搞好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必须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协调好学校各部门之间,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育人合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是中国计量大学的一项重点建设工程,经过历时近一年的建设,刚投入使用。现在,学生的理论学习、学术研究等都可在那里进行。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兰婷告诉记者,学校还要求参与部门各负其责,如校党委宣传部承担统筹指导工作,人事处则负责组织教师参加相关活动等,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
5月中旬,“红船精神万里行”大型图片展活动走进了浙江大学,一天之内就吸引了200多位师生前来参观。开幕式现场,嘉兴市南湖革命纪念馆还正式成为浙大的党建教育基地,双方将在党的理论宣传、学术研究等各方面开展进一步合作。南湖革命纪念馆宣教部副主任袁晶直言,青少年大学生一直是他们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对象,推进“红船精神”进校园,协助学校开展思政教育,也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从去年起,我省还成立了一支由高校党委书记校长、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和思政工作骨干等组成的省级讲师团,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学习新思想,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活动。全年共完成136场巡回授课,录制46场电视授课,网络直播75场,参与师生达108万人次,成为思政教育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这些年来,我省各地各校积极探索家校协同育人模式,共同打造思政大课堂。像舟山市普陀第二中学成立了家长客座讲师团,助力学校开发科普宣传、艺术鉴赏、青春励志等课程。而在温州市实验小学,学生家长组建了一个“大拇指”专家团;他们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进学校进课堂,给孩子们上课、讲人生的道理。
不过,调动全社会力量办思政课是一回事,要办好却是另一回事。“学校、社会、家庭是德育的三个关键环节,理应相互衔接、补充。”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柯孔标说,在实际中,由于三方各自为政,很容易造成教育的无序,结果好心却办了坏事。
这方面,桐庐县推进的育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值得借鉴。每年5月,县教育局与卫计局合作,给全县初二学生上一节“杨老师青春课堂”;6月,与司法局合作,让“李老师禁毒课堂”走近每一位高中学生……这是桐庐县中小学校的德育清单。在县委宣传部的统一组织下,每年召开两次全体会议,专门审议各部门助力学校的德育活动安排,制订年度行事历。
该县教育局副局长徐永茂直言,有了联席会议这座沟通的桥梁,各种社会力量协办的德育活动和思政课就有了计划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