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4版:思想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9年7月5日 星期

乡村德育课程如何构建?


□本报记者 季 颖

“啪啪啪、啪啪啪……”正式上课前,杭州市临安区城南小学一年级学生跟着教师一起玩小游戏。跟随节奏打节拍,由轻到重、由重到轻,学生们快速而专注地进入了《轻点儿,再轻点儿》的学习内容。这是日前在临安区举行的以“基于乡土资源的学校德育特色课程建设”为主题的杭州市小学新课程研讨培训活动上的一节德育公开课。

近年来,随着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下发,各地各校日益重视校本课程的建设,特别是德育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德育课程如何构建,基于乡土资源的德育特色课程又该如何开发?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和临安部分学校。

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黄津成认为,随着乡村城镇化的推进,乡村孩子的乡情、乡愁在逐渐淡化,这很不利于乡村孩子及乡村、社会的发展,而基于乡土资源开发的德育课程很好地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失。乡村学校要打造立足乡土、尊重乡情的课程,通过具有乡村特色的德育课程,培养孩子形成“乡村是根、爱家乡”的情怀,这样有利于乡村和社会的发展。他介绍,临安区大部分学校开发的德育课程,都是利用乡土资源构建的。

4年前,临安区进行了校本课程建设状况的调研,发现教师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呈现课程意识薄弱、专业技能不强、课程资源不足和团队协作不力等状态。“临安拥有大量的乡土资源,我们确定要立足于此,开发一批能够体现所在地文化、凸显乡味、反哺当地的优秀德育校本课程。”临安区教育研训中心科研部主任陈明霞说。此后,临安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一系列文件来引导学校深入课程改革的实践,促进学校开展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由区教育行政部门牵头,邀请相关的课程专业人员与各学校进行结对并给予专业指导,组织校本课程建设相对有经验的学校与该区学校结对等。同时,确定昌化镇第一小学、对石小学、於潜镇第一小学为样本学校,率先开展研究,为区域推进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这3所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研究实践中,逐渐呈现特色。昌化一小的德育校本课程群“印象昌化”是以昌化地区的本土资源为依据开发的,对石小学的校本课程“竹文化”依托了当地的竹笋产业,而於潜一小的德育校本课程“三会教育”是基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建设的。同时,这3所学校的课程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深入,并引领该区逐步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基于乡土资源开发的德育校本课程。

黄津成提醒,在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注意“不要拿来主义”,乡土资源有好有坏,学校在相关课程的构建过程中要对乡土资源进行筛选和改造,筛选出歌颂家乡、培养乡情、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加工改造成适合学生需求的知识。

在临安区城东小学校长盛海宝看来,不少学校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中,过多地注重校本层面,主题“大”而“统”,降低了德育的针对性、层次性、实效性,忽视了班级层面的个别化设计与实施,“要以满足学生发展实际需要为宗旨,充分挖掘班级各方资源,形成特色班本化体系,从而更好地达成全面培养人的目标”。如今,城东小学探索形成了一班一品牌、一班一方案、一班一课程、一人一评价的班本特色德育体系。

临安区城南小学德育处主任周俏则认为,德育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各学段要有梯度,要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如该校“小项目·微服务”校本课程实践过程中,采用“同一主题不同学段不同活动”的操作方法,将德育活动进行系列化、课程化。以学雷锋活动为例,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会讲雷锋故事,三、四年级的学生会制作雷锋语录书签,五、六年级的学生要开展学雷锋活动,并记录活动过程。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