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1版:关注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9年7月5日 星期

育人方式改革,需要破哪些“题”


□方展画

看来,我国基础教育正在下一盘大棋:发轫于高考改革,现传导至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由此,将切换整个基础教育的运行机制。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7年浙江、上海率先进入试点,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地紧随其后,今年第三批又有8个省市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至此,高考改革省份已近半数。

5年之后,国务院办公厅于近日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至2022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的具体目标。《指导意见》旗帜鲜明地“亮剑”普通高中“育人方式”,从培养体系、课程实施、教学组织、学生发展、考试招生制度、师资与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整体布局,必将会引发基础教育领域“逆袭式”的裂变。

笔者注意到,《指导意见》中有几个提法是“首次”出现的,这些提法传达了国家决然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全面增强高等教育“发展后劲”的坚定意志,理应成为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题中之义。

一、首次提出“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发展素质教育、转变育人方式的重要制度”。《指导意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到“重要制度”,突出其“重要导向作用”,意味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意味着学校教育的质量标准将形成全新的构架。为了使这一“重要制度”建设落到实处,《指导意见》又出了“实招”:要求以省为单位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监督保障和诚信责任追究。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指导意见》将“创新思维”列入综合素质评价之列,并且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提出要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课堂教学,加强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等十分具体的要求。

就学校而言,要切实改变原有的“课内”与“课外”两张皮现象,要以立德树人为标杆,努力梳理并建立各类课程与活动彼此之间存在着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内在联系,基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重新设计与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切实提高育人质量。需要指出的是,在基础教育由应试模式转向素质模式的时候,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的构建和增强必须受到更大的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必须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使学生的成长真正步入轻负高质的健康轨道。

二、首次提出“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学生作业,是教师备课中“备教材备学生”的重要载体,但长期以来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这也是导致学校教育“题海战术”愈演愈烈、学生学业负担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指导意见》要求“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这不仅是对考试或教研部门提出的,也是对所有学科教师提出的。诸如“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类型的作业,是需要教师因地、因时、因机来设计的,需要基于开放性教学的实际来设计的。事实上,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能力也是育人方式改革的必要条件。

在当前,学校要以“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为抓手,高度重视学科教师“命题意识”和“命题能力”的培养,从源头上祛除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这一顽疾。必须指出,“作业设计”应该是教师的主要基本功之一,也是教师备课时既备教材也备学生的重要载体。漠视教师设计作业的要求与能力,已成为助长课堂教学“目中无人(学生)”的重要因素。从已有的研究来看,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质量,并非要求教师设计所有的作业,而是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育人方式改革的需要,设计生成性的、跨学科的、“私人定制”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培养诸如“创新思维”之类高阶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作业。

三、首次提出“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教师曾经“奉若神明”的学科考试大纲一直是一把“双刃剑”,为教师提供了相对明确的教学方向,但若运用不当就会为应试教育助纣为虐。这一次,《指导意见》下决心取消考试大纲,在很大程度上取缔了应试教育借以横行的前提,相信对一直以来依赖学科考试大纲机械组织教学的教师来说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取消为升学考试制定的考试大纲,是全面启动育人模式改革的重大信号。学校要努力引导教师把教学的重心从“记忆性知识”转移到“程序性知识”上来,从知识点的单纯传授转移到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来,从恪守考试大纲的“预成性”教学转移到开发学生潜能、促进综合素质提升的“生成性”教学上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设计以情境化为特征的项目学习,不断尝试以课题研究为范式的研究性学习,不断探索以问题解决为取向的跨学科整合教学,真正使学校教育回归初心,切实提高育人水平。

(作者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