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3版:论文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6月28日 星期

例谈识字教学方略
——以一、二年级统编教材为例

□台州市黄岩区教育局 卢亚平

识字教学是小学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习内容。因此,准确把握识字教学的学习目标及内容,提高学生识字能力及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统编教材在识字写字教学的编写上,处处体现了对汉字教学的重视,以及传承汉字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体会教材的编写特点,遵循儿童学习规律和汉字构字规律,科学、艺术地开展汉字教学。

一、整体把握,于认读中加深记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识字写字的总体要求是“多认少写,读写分离”,对认识的生字并不一定都要求会写。有些教师在理解这一要求时存在两种误区:一是认为只有通过书写练习才能达到“会认”的目标,额外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二是认为只有逐一分析每个生字,才能达到“识记”的目标,于是在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去分析生字字形,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

针对上述两大教学误区,无论是原来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还是现在的统编语文教材,都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在反复认读中加深对生字的熟识度,整体把握大多数要识记生字的字形。这是由儿童的认知规律所决定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能感知客观事物的大体轮廓,但对事物精细部分的辨别能力并不高。因此,根据这个阶段儿童的特点,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顺应规律,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字形。当然,对于一些生字中容易混淆的部件,我们也可以通过比较异同的办法,加深记忆。

二、直观呈现,加强汉字与事物的联系

众所周知,第一学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为了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声音、图片、情境等加强汉字与事物的联系。有位教师在教学《枫树上的喜鹊》一课的“渡”字时,是这样设计的:

1.仔细看这幅图片,说说故事发生在哪儿?你能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说吗?(渡口)

2.看图说说,渡口是怎么样的一个地方?

3.看图积累词语“渡口”“渡船”“渡河”。

出示:可以乘船过河的地方叫作——(渡口),过河用的船只叫作——(渡船),撑着渡船到河对岸就叫作——(渡河)。

本案例中,教师充分运用图片,调动学生感官。为了增加对“渡”的熟识度,借助图片,创设意境,有机地串成一个词语库——“渡口”“渡船”“渡河”。这样积累起来的词汇不是分散的,具有直观化、可视化的特点,既丰富了识字内涵,又教给了学生识字积累的方法。

三、依托语境,融识字于课文情境中

小学语文教育学家斯霞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教学观点。斯霞的观点遵循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书面语言可以为学生记忆生字提供一定的线索,引发学生的联想,使他们容易回忆起生字的读音,为学生识记生字搭建台阶、降低难度。而且书面语言可供学生反复阅读与记诵,提高了汉字复现的频率,使学生与生字接触的机会增多,有助于提高识记效率。借助语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落实。

1.加强文本诵读。在统编语文教材的多篇课文中会反复出现该课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譬如《千人糕》一文中“糕”出现了16次,《枫树上的喜鹊》一文中“渡”出现了5次,《沙滩上的童话》一文中“堡”出现了9次。这样的编排为学生识记汉字提供了便利。教师要利用这一教学资源,让学生多诵读课文,创造与生字反复见面的机会,达到“见形能读音”的目的。

2.整合阅读活动。有些课文中的字词,能够撬动整篇课文的学习,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对这些字词的学习,带动文本理解,让阅读和识字相辅相成。如特级教师陆虹执教《寒号鸟》一课时,就是抓住“衔”字的教学,撬动起整篇课文的学习,设计如下:

出示句子: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衔回来一些枯草,就忙着做窝,准备过冬。

①学习生字“衔”。

课件演绎(把“衔”字拆分),追问:为什么中间是个金字旁?

讲解“衔”字字源,“衔”原来是含在嘴巴里的意思。

学生动作演示“衔”(衔起一支铅笔)。

②结合语境,读懂“衔”字背后蕴含的意思。

(图片出示)这是一个真实的喜鹊窝,仔细看窝里还有什么?

教师引导:光是枯草,这个窝是做不成的。只有衔来那么多东西,才能做成鸟窝。

用“衔”练习说话,体验喜鹊做窝的辛苦。句式:喜鹊衔回来一些( ),忙着做窝。

③再读句子:喜鹊做窝,除了从这个“衔”字看出它非常勤劳,你还从哪里看出它的勤劳?抓住“一早”“东寻西找”等词展开朗读交流。

本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衔”字多次出现,在反复朗读中,生字“衔”不知不觉就变成了熟悉的面孔;字源识字,建立起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挖掘了汉字文化的内涵;将识字教学融入阅读教学之中,从语境到生字词,又回到语境,识字与学词相互促进,字词句与朗读指导相互融合。

一个“衔”字的教学,撬动起整段话的学习,这样的课堂富有张力,既理解了词语,又培养了语感,提升了学生的语用品质。

四、创编新语境,在诵读中不断巩固

生字巩固环节,需要让学生反复读,但是读的形式过于单一,就会削弱学生读字认字的热情。教师可以在复习巩固时自编儿歌或小故事,在新的语境中帮助学生建立起字音与字形的联系。

例如教学《寒号鸟》一课,在识字巩固环节,就可以编一首儿歌,将本课要学习的生字标上颜色:

小喜鹊,忙做窝,天晴朗,衔枯枝。

寒号鸟,睡崖缝,多次劝,却不听。

腊月到,雪纷飞,风狂吼,发哀号。

得过且过,冻死寒夜。

当然,很多汉字在具体教学时,并不是只讲一种策略,只采用一种方法,而是多种方法组合在一起,彼此渗透,互相补充。比如《对韵歌》一课,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写了4种自然现象“云、雨、雪、风”,4种动植物“花、树、鸟、虫”,呈现山清水秀、桃红柳绿的美丽景色。课文以韵文形式来写,读起来朗朗上口。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7个,会写的字有3个。对于刚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学的重点就是借助听读和联系生活经验来学习汉字。有位教师这样设计:

云(看图片):白云、乌云、积雨云、彩云……

雨(听雨声):中雨、毛毛雨、大雨、暴雨、雷雨、倾盆大雨……

你知道什么花?玫瑰花、荷花、梅花、太阳花……

虫(看字源):书虫、懒虫、网虫、瞌睡虫、鼻涕虫……

案例中,教师采用多种识字策略,帮助学生建立起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整个教学有趣、灵动,从课本内容延伸到学生真实的生活,将文字直观化、生活化,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