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1版:关注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9年6月7日 星期

从“最美少年”评比反思“评奖细节”


□徐益锋

习惯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少学校会将某一个月定为“习惯养成月”,月末还会开展诸如“习惯养成月最美少年”等名称的评比活动。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每班能够评上的名额控制在班级总人数的40%,这些“习惯养成月最美少年”还可以得到参加学校“习惯养成月观影活动”的机会。

月末,按照计划和对学生作出的承诺,各班40%的学生都到学校剧场观看电影。电影是有趣的,观影的学生们更是心花怒放。听着同事、家长对这项工作的认可,作为德育管理工作者的笔者,内心是欣慰的。

然而,笔者同时也想到,还在教室中的其他学生,他们此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笔者去采访了他们。有一位学生说:“这一个月,我认为自己表现比以前有了很大进步,但有一天上课思想开小差被老师发现了,于是以前的努力和进步都白费了。”还有一位学生说:“这个月,我各方面习惯都很好,可是班里只能评15个,最后我没有选上。”

笔者开始对“评奖细节”有了更多的思考。

一、“限”还是“不限”?

学生都是可爱的,他们的努力和进步都值得为之激动、为之喝彩。显然,“习惯养成月”中,全校学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与进取。对此,应理所当然地鼓励他们,为他们竖起大拇指。

然而,当不断努力、不断进步的学生不能评上“最美少年”时,就应该反思:“我们是否真的在保护孩子们的积极性?”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属于自己的宝贵财富和荣誉,不应该是与别人比较出来的,应该鼓励与肯定一切“最美”,而不应该有名额限制。

二、“奖”还是“不奖”?

奖励“最美少年”看电影,这确实是一个创意之举。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中,观影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然而,笔者又在反思:把评上“最美少年”奖励观影机会的消息提前告知学生是否合适?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应该是自发的,是基于内在价值认同的习惯优化和保持的过程,不应该是单纯基于外部诱惑的过程。虽然“习惯养成月”中,学校非常重视通过各种方式引发学生的价值认同,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然而,把评上“最美少年”就奖励观影机会的消息提前告知学生,不免让人产生对学生良好表现动因不纯的担心。

三、“听”还是“不听”?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的过程不应是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它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立场,运用有效的教育方式实现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内心认同。

德育工作者该以一种怎样的姿态面对学生?笔者认为,放低姿态,倾听学生,才能使教育成功成为可能。

如果笔者不主动倾听学生的声音,也就不会知道他们的坚持与努力,不会知道他们对未能评上“最美少年”的失落,不会知道德育工作中更多需要优化之处。学生才是学校的真正主人,打破“教育霸权”,营造“民主校园”,变一厢情愿的“灌注式”教育为你情我愿的“吸纳式”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作更多的思考与努力。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