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静远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歌唱活动“我和我的祖国”正在各地火热举行。地处城郊接合部的海宁市狮岭学校也紧锣密鼓地策划了为祖国70周年献礼的活动,他们将在“六一”儿童节当天以深受学生喜爱的形式开展“阅读红色经典加歌咏”快闪,和当地市民一起祝福祖国。学生还将“画画我的上学路”“画画我家的新房子”,感受乡村变化。所有的活动,学校都将拍成微电影,让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穿越时空,了解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发生的巨变。
像海宁市狮岭学校一样,当下我省很多中小学积极组织各类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以不同形式来祝福祖国,感受70年来的沧桑巨变。日前,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庆祝2019年“六一”国际儿童节的联合通知》要求,要在少年儿童中唱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旋律,让广大少年儿童共享祖国的荣光、感受生活的美好。祝福祖国,感受变迁是宏大的话题,如何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去发现?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柯孔标建议:“现在的学生离新中国成立时的那段历史很遥远,学校应让他们从身边的生活中感受祖国变迁,激发爱国情怀。”
国旗设计者曾联松是瑞安人,今年瑞安将打造国旗博物馆,献礼国庆。结合这一特色,作为曾联松的母校,瑞安市实验小学副校长蔡建平介绍,这段时间,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正在排练一场《曾联松和国旗的故事》舞台剧,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国旗有关的人和事,了解国旗的来历和意义。该校早在2016年就开设了国旗拓展性课程,并成立了国旗班和国旗护卫队。每年国庆,学校都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他们曾举办过以“红领巾跟着国旗一起飘扬”为主题的纪念曾联松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学生设计国旗主题黑板报,参加市级国旗主题队会等。
在祝福祖国的同时,我省各中小学校把目光瞄准在让学生感受祖国变迁上,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寻找和发现祖国70年的变迁。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老物件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古董”,但在校长们看来,每个老物件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为了让学生从中感受生活变迁,今年我省一些中小学校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系列寻访老物件活动。这个月,杭州学军中学策划了“新中国 老物件”展,并联合西湖博物馆进行为期2个月的展出。展览开幕式当天,不少学生当起了现场讲解员。高一学生褚思齐为游客介绍了自家的钟表箱,她说:“这是我太公留下的钟表箱,他加入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街串巷修钟表,后来我的外公也跟着学会了这门手艺。改革开放后,外公放弃国营企业员工的身份,辞职下海在小镇上开了家钟表店,成为镇上最早的个体户,也成了镇上最早的‘万元户’之一。”一只钟表箱见证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教师金丽君说:“学生共搜集了500份老物件,我们把在不同时期的同一类物品串联在一起,让学生从中深入了解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社会变迁。”
此外,各地各校也纷纷组织学生设计创作各式各样的作品,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为元素,通过摄影、诗歌、绘画、舞蹈等形式反映各行各业的变迁。
这个月,缙云县一场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的中小学生美术书法现场比赛火热举行,内容包括绘画、书法、立体造型等5个大项。比赛现场,全县各校的1850余名选手借助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围绕“我心中的祖国”“发现家之美”“70周年巨变”等内容进行创作。
衢州高级中学近日以一场设计邮票活动拉开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序幕。教师拍摄了衢州现代化标志建筑、风景名胜等照片,结合衢州“建设城市美丽大花园”这一热点,组织学生设计邮票。衢时代未来大厦是阿里巴巴分部,高一学生余以薰把大厦设计到了邮票上,还有学生设计了衢州的网红桥,一头连接衢州新城,一头连接古城,反映了衢州的发展。
松阳县民族中学则创作了小品《老刘、大刘和小刘》,以三代人的读书经历,反映教育事业的发展。松阳是经济欠发达县,解放初期,老刘就读的学校是村祠堂,教师是城里读过书的村民;上世纪80年代,大刘读书时,学校盖起了砖瓦房,教师是大学生;现在,小刘读书的学校则是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学校还为他们配上了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