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武怡晗
“据说,人工智能的机器看不出来这几个字。”
在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的一间教室里,王万良把由部分偏旁部首构成的“不想工作”4个字投射到大屏幕上,惹得学生们笑成一团。每周二下午,这堂“人工智能及其运用”课成了他们快乐教学的大平台。
虽然教材是自己编写的,前前后后差不多讲了25年,但王万良仍不肯放过,经常修修改改。大到章节的增删,小到案例表述方式的修改,教材上的不少地方都被他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这不,2019数字中国创新大赛的成果汇编材料也被带进了课堂。用王万良自己的话来说,“业界最新的应用成果要尽快让学生知晓”。
持续30多年的研究
开课前,王万良经常对学生说:“你们在听我讲课前会觉得人工智能很神奇,但是在听完课以后,会发现人工智能不过如此,会有点失望。这样的现象其实也是正常的,因为你们以前了解的人工智能更多的是科幻,现在跟我学习的人工智能是科技。科幻是想想的,而科技是能够实现的,两者的本质不同。”
跟人工智能结缘,那是在1988年。当时,王万良参与完成了一个冷库自动控制的课题,他思考了很多种当时所用的控制方法,但都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为此,他开始探索新的控制技术。导师听了他的想法,告诉他可以去看看人工智能方面的理论。而这句话为王万良打开了一扇门,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了持续30多年的人工智能研究。
在众多研究方向中,网络化智能控制与调度优化是王万良最感兴趣的一个研究方向,他觉得这种思想就好像“田忌赛马”,并将研究运用到生产调度、网络调度、物流调度、水资源调度中。2007年,他出版《生产调度智能算法及应用》专著,并得到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
2011年,他领导的团队与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等单位合作,长期对小水电群调度进行深入研究,更为合理地配置资源,达到更高的发电量,并满足防洪、保护生态环境等需求。这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
2012年11月,第二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在杭州举行了颁奖典礼,凭着“网络化智能控制与调度方法及其应用”项目,王万良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该奖设立以来的第一项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浙江高校教师第一次获此殊荣。
再忙也要把课上好
常有青年教师向王万良诉说教学、科研很难两头兼顾。他启发年轻教师,要协同发展,才能相互促进。他认为,科研创新不是高校教师的唯一目的,最重要的是把科研服务于教学。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37年前初登讲台时,王万良主动担任一些老教师的助教,一做就是4年。他把“功夫在课外”作为座右铭,在做好专业教学的同时,潜心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带学生到企业实习,亲手参与工程项目,有时做得比学生还认真。根据授课对象不同,王万良会调整案例,选择最贴切的表述,尽量让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起来。
担任院长期间,他的课多排在晚上,常常忙完工作就赶到课堂。讲完3节课并解答完问题后,才能空出时间吃饭。有次,他去外地参加学术会议,为不影响教学,他甚至把课间休息时间全都利用起来,赶在最后一刻才出发去机场。有人劝他,“何必把自己搞得这么累,能不上的课就停掉好了”。他却总是笑声爽朗地回答,“那可不行,做教师,再忙也要把课上好”。
三尺讲台虽小,却被他视为人生大舞台。身为博士生导师,他不仅为本科生开专业课,指导他们做科研、写论文,还主动为全校学生开设了公选课。在坚持科研创新之余,已经花甲之年的他仍紧跟业界动态,把最新的成果引入课堂。
1995年,学校评选首届十佳中青年讲课教师,王万良就入选了;2000年,他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他更是获得了国家教学名师奖;2014年,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首批教学名师……谈起王万良,作为学生以及同事的陈胜勇连声说:“很难得!”
把学生的需求放心上
“890,拨就灵!14小时专人接听,24小时回复,百分之百反馈。”在浙工大计算机学院,由王万良主导创立的“890院长热线”已开通13个年头。电话这头连着学院的管理,那头则牵挂着学生的需求,以此来推动学生参与学院管理。
说起热线,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周功斌至今还记忆犹新。开设之初,他曾试着拨打热线,希望学院能帮助开通软件职教生的专升本通道。令他出乎意料的是,问题一经上报,学院不仅快速作出反应,还专门召集学生座谈。经过多次沟通,学校最终同意学院的请求,一个电话帮助了一大批想继续深造的学生。
对于如何做个好教师,王万良有套朴素的“方法论”——爱学生就要时时刻刻把学生当亲人,要把学生的需求放在心上。爱学生的简单方法,就是融入学生群体,走进学生生活。
已被保送到华东师范大学攻读研究生的路彭悦至今还记得,王院长帮她撰写专家推荐信的过程。千字的推荐信,他在办公室里反复推敲,甚至具体到每一个标点符号。路彭悦说:“看着他头上冒着汗珠,我不禁为之动容。”
为给师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2011年,王万良和同事创建了浙江省可视媒体智能处理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提出将实验室建在产业园区的公共区域,而不是设在单一企业。他和同事创办的全省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应用大赛,到目前已举办8届,开放式的企业命题模式,吸引了百余家国内外知名服务外包企业参加,培养了大批软件服务外包企业人才,得到了企业和参赛学生的一致好评。
他时刻把学生培养放在心上,短暂的出国学术交流也不忘学习国外人才培养经验,谋求与国外名校合作培养人才,例如,在去英国和新加坡学术交流时,与英国拉夫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学校签订了合作培养人才协议。如今,每年都有一批批学生走进世界名校学习。
去年,王万良卸任计算机学院院长,微信成为他与校内外师生沟通最好的工具。仅“人工智能教学”微信群就发展到4个,近2000人。每天他都会泡在群里解答问题,分享教学和科研感悟,介绍最新科技进展。但很少有人知道,每一句解释,都是不会拼音的王万良一个字一个字手写出来的。咸阳师范学院青年教师张玉叶说:“王老师无私奉献和严谨治学的精神,是我为师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