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林晓莹 郑 琳
艺术生的思想政治课要怎么上学生才爱听?这是困扰很多思政课教师的难题。“很多人觉得艺术生们很有个性,太落俗套的讲授方式不受欢迎,思政课堂效果不佳。我倒觉得给他们上课挺有意思。”说这话的,是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于希勇。他最近在自己教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做了新的尝试:让学生带上画本和画笔,在课上和他们讨论设计。
前几周,于希勇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作业:创作一件以红色记忆为主题的艺术作品。
作业上交后,于希勇在课堂上一一点评大家的作业。他发现很多作品都融入了五星红旗的元素,便开始介绍五星红旗的由来。“大家是否知道,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设计,背后有什么深意吗?”
“党的十八大主题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问题。因此,旗帜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一件艺术设计作品,也代表了一个国家前进的方向。”于希勇说。
接着,于希勇展示了国内外艺术家以国旗为素材创作的设计作品。“越是优秀的艺术家,文化素养越深厚,许多艺术作品都有非常深刻的政治寓意。”
“一面国旗就能看出一个国家的治国理念、民族精神。五星红旗的红色,象征着党和国家的朝气和进步,也蕴含着中华儿女的奋斗精神。”于希勇说。
听着这样的思政课,美术1701班的姚文君觉得很亲切,“我们很喜欢上于老师的课,他经常让我们在思政课上设计创意作品。于老师用一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解释那些看上去复杂的理论知识,让我们觉得新鲜有趣易懂,学起来更容易”。
为了发挥不同专业学生的特长,于希勇动了一番脑筋,“艺术专业的学生对视觉元素等更敏感。我想把他们身上的艺术热情转化为教学元素,为这门课提供养料,让大家在课堂上自觉地抬起头来”。“于老师经常会在班级群里布置一些有趣的题目让我们思考。这些问题又都和我们的专业有些关系。”环境设计1701班的周家妮表示。
于希勇说:“让学生们在课上课下设计作品,不单纯是设计课或艺术课,而是以学生的画功和艺术理论知识为基础,提炼思政课的元素、凝聚思政课的主题,并最终将这些元素和主题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接下来,于希勇还打算在课程中穿插一个用画表现美丽中国的专题,学生可以画自己美丽的家乡、祖国的大好河山,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的知名人物和先锋人物及其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