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莉萍
多数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弱,女生学习自信心普遍低于男生,学习动力越强的学生学习毅力越强……期末季,逐渐“疏离”统考统测的各地各校正不断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监测、调研和评价探索。而对于教师们而言,2019年将面向全省的——
“很多初中的教学现状依然为:区域依靠统考统测,学校强调教考分离,教师采用题海战术。”1月10日至11日,在杭州召开的浙江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总结会上,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依然清晰地记得5年前那次面向全省中小学教师不记名调查的结果,“七成以上的受访者反映当地教育局以区域性考试作为评价学校的主要依据!”
“这是‘政绩’思维在教育管理中的集中体现,本质上是下移责任的‘懒政’行为。”2013年,浙江省成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2017年,初中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机制重建项目启动,6个县区和34所初中成为试点单位。“我们努力构建的是还原学校考试‘促进学习’的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改进的功能,强调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机制。”省教研室评价部主任方张松介绍。
重建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机制
无视学校基础差异、学生差异,强化横向比较,“以考逼学”的传统统考统测型管理制度,被63.5%的被调查教师“评定”为:“不认可”“弊端重重”。
“统考统测是在教育活动中推行工业化生产的指标管理,助长了不论路径、不计成本、不顾规则地谋取高分的做法。”张丰介绍,2013年浙江被确定为全省参与的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后,率先提出了“教育质量管理”的概念。2014年开始,我省开展“区域教育质量管理的经验与问题”调研,提出教育质量综合分析的观点,呼吁区域层面应重视“结构性质量”,学校层面应重视“过程性质量”。
“手术刀”挥向了初中学校的作业与考试制度。“抓住了目前教学环节中最纠缠不清的症结所在。”张丰这样评价。
2017年,初中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机制的重建项目启动。4月,省教研室面向全省初中教师开展了“学校作业与考试情况的在线调查”,超过3万名初中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参与。2018年年初,调研报告《从校内考试制度看优质学校的密码》问世。
“优质学校注重作业与学习者的适切性,增加的一般是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弹性作业,较少采用刚性增加作业的做法;
重视校本作业,教学质量越高的学校,教师作业改编的比例就越大;
作业批改率高,教学质量越高的学校,越重视作业的批改;
校内考试基本自主命题,强调的是自主命题的过程中,教师教学把握能力的提高,以及对教学的配合与支持;
校内考试设置与频度相对理性,更重视单元检测;
重视试后分析与教学研讨,试后分析中选择的统计量更多,分析方法更多样,试后分析的教研活动更深入……”
这些,都与报告中大多学校考试频繁,轻视“单元检测”,强调“月月考”“周周清”,试卷却基本靠“引进”;刚性作业多,大多作业却来自市场购买或网络下载等状况大相径庭。
“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却不知道考试会考学生什么,甚至放弃了作业内容的把控。”方张松认为,在片面强调教考分离的背景下,被剥夺了考试命题权的教师缺乏专业自信,教师们想的不是怎样的教学令学生受益最大,最能促进学生素养发展,而是去揣测“会考什么”,进而出现引进试卷、购买作业等“乱投医”行为。
促进管理部门监测、服务功能
“评价是为教育服务的,要从以前的只看分数,到看见儿童、看见教师、看见学校。”1月10日,在我省的评价改革实验总结会上,教育部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凌艳对东阳市学校评估的10条“多维度”标准予以充分肯定,“学校质量评估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发展的价值引领”。
学校质量的评估和管理要返璞归真,首先需各地教育管理部门的“自我革命”。
成为国家改革实验区后,我省先后3次进行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监测。“逐渐采用‘学科核心素养+影响质量相关因素’的质量监控方式,突出关注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发展环境。”省教研室评价员沈启正认为,这“逼迫”地方开始进行更细化和有针对性的区域教育监测和调研工作。
“学生学习动力越强,毅力也越强;女生学习自信心普遍低于男生……”这是嘉兴市南湖区在对学生学习力调研中的发现。
“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高层次思维的运用,学生们还是相对欠缺的;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影响学业成绩的学习策略因素是学习坚持力……”这是平湖市在对小学高段学生学习策略状况调研中的发现。
“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的学校,学生在‘沟通与合作’‘创新思维’‘探究能力’等方面优势明显……”这是杭州市江干区在基于“学习调查”推进学校教学改革调研中的发现。
丽水市莲都区开始引导学校和教师们分析调研数据,“虽然八年级教师的表现优于四年级教师,但八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指标排位却低于四年级,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杭州市西湖区不仅开始探索建立素养指向的学科专项监测体系,而且启动了学生校园生活幸福指数的测评……
“当调研数据‘告诉’我们,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精神状态对学生学习素质和综合素质产生显著影响……管理者该做什么?”某地教师进修学校负责人发问。
“剖析原因后我们知道,教师的学科素养、教学素养和综合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最大瓶颈时,管理者又该做些什么?”一位校长紧接其后。
“我们要教给教师们读监测数据的能力,给予他们倾诉和反思的时空和平台,及时对教师的成长提供帮助。”李凌艳说。
素养评价的探索与命题技术的革命
儿童生活力综合素养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单……1月11日,杭州市西湖区各校在总结会上展示了“形态各异”的综合素养评价的探索实践,得到了与会代表们的广泛赞誉。
“实际上,2014年省教育厅明令禁止小学一至三年级开展任何形式的统考统测和纸笔测试后,给广大小学出了个‘难题’,但也激活了基层学校关于评价的实践智慧。”张丰欣喜地介绍,经过这几年的实践与探索,从小学低段到小学全学段的分项等级学业评价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已初见端倪,“焦点已深入到如何将评价融于学习活动,体现其促进学习的本质功能的事实规律”。
改革,逐渐推进到“重难点”——升学中综合素养的评定和纸笔测试中核心素养的考核。
品德表现、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创新实践……宁波市构建的初中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更多的是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的落实。“学生的综合素养评价等级已经成了各级高中录取新生的前置条件。”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党总支书记丁耀方介绍。
而嘉兴市从2018年起降低中考科目的满分值,将综合素质评价情况按等第折算为相应分值纳入升学考试总分。这是第一个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实质性纳入高中招生的地级市。“也许这只是‘权宜之计’,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它突破了荆棘林,真正体现了综合素质在升学中的分量。”沈启正这样评价。
“中考命题评估机制,全国只浙江和江苏有。”教育部中考改革专家组成员、山西省教育厅正厅级巡视员张卓对我省的中考命题改革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大为赞赏。
在以“考试”为指挥棒的当下,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真正落地?探索“素养立意”的考试命题逐渐成为各地学科评价研究的重要课题。
“听长辈说制作凉拌菜不能添加黄瓜,难道黄瓜能使蔬菜中的营养流失吗?”这样贴近生产、生活常识的试题,已不再新鲜。“我们倡导从生活现实、科学史实、重大发现、经典发明等的工作原理中出题,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领悟科学的批判性和统一性。”省教研室科学教研员王耀村这样说。
于是,嘉兴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中会有这样的阅读理解题——“文中马厅长、公安局长没有对黎鸣的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你是否认同他们的做法?请结合文本和生活经验,陈述观点和理由”。嘉兴教育学院语文教研员徐玉根认为,“这是对素养考查价值取向的探索,思考的是如何在阅读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如何在测试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除了中考这样的“大考”,更多的应该是在平时的作业和单元测试中。而2017年面向全省初中教师开展的“学校作业与考试情况的在线调查”却显示,教师的命题能力相对欠缺,半数教师两年内未接触过关于命题的研讨与培训,约三分之二的学校未重视在校内组织命题培训与研讨……
加强对教师命题技术的培训与指导,迫在眉睫。
“整个活动分为原创命题、试题选优、采访指导、说题创编四个环节,紧张激烈的时候,我看见几乎所有学校的教研组长都站起来了。”说起该区的初中语文优秀试题说题评比现场展示活动,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王伟骄傲的事情有好几桩:学生开始积极主动地读书;教师对语文素养的教学有了清晰的认识;不少校长开始带头参加说题活动……
如今,我省不少县区市启动了对教师命题能力的培训工作。如温州市启动的素养命题工程中,5年来有5000多人次的初中教师参加了命题的分析和研讨活动。方张松表示,2019年,将启动面向全省所有县区的命题技术与教学测验的培训指导与研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