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学前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1月11日 星期

防拐骗教育不应只针对幼儿


□司马童

近日,有报道称江苏某幼儿园开展了一次防拐骗演练活动。园方介绍,本次活动以家园合作的形式开展,邀请家长志愿者扮演素未谋面的“人贩子”。结果,不到20分钟,共有46名孩子被成功“骗”出了幼儿园大门。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幼儿园开展防拐骗演练活动早已不是新鲜事儿了。然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孩子总是毫不费力就成了行骗成功的“猎物”,不免让人深感忧虑。想来,演习组织者或许希望借此来提升孩子的防范意识。不过,看罢报道,笔者更想说的是,近年来,各地幼儿园的防拐骗演习大多如出一辙,看似“精心准备”实际却把教职工置于旁观乃至“放水”的角色,只是这样的防拐骗演习有多少实质意义可言?

诚然,幼儿园里开展防拐骗演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孩子,但笔者以为需要测试“防骗”“防拐”警惕性的不仅仅是孩子,至少还应该包括幼儿园教师及其工作人员。譬如,对于“陌生人”进园理由是否仔细查问和严格甄别,就是检验保安能否为孩子们把好第一道关的首要演练。另外,即便“陌生人”手段高明地混进了幼儿园,在其“行骗”过程中,教职工是否及时发现异常并作出反应,同样应该纳入演练环节。因此,防拐骗演练只考验孩子而不考验教师,或者干脆让教师充当“放水”的角色,反而显得是“为演练而演练”。

更为严重的是,把教师置于旁观者的防拐骗演练,等于是将孩子们完全置于毫无保护的特殊环境,这样的防拐骗演练能暴露和发现多少真实漏洞与真正隐患?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他们缺乏对复杂且恶劣环境的应变能力。面对别有用心的成年人,他们毫无招架之力,表现出的往往只有恐惧。现实中,许多儿童拐骗事件发生,其根源首先是成人的疏忽,其次才是坏人的伎俩。如果不是看护者的失职,那些“骗子”是没那么容易钻空子骗走孩子的。可见,防拐骗教育的对象除了孩子,还有教师、家长等成年看护者。作为幼儿园,开展这样的防骗检验和测试,应该将日常的安全教育及园方的保护意识地结合起来,逐步提升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